熱門:

2023年3月9日

盧志威 鴻鵠財誌

樓市中短期反彈空間有限

最近筆者研究海外樓市,首先要肯定過去20年,中港樓市升幅驚人,難以在其他地方見到,亦成為一個「財富製造機」,令樓市投資者發達,炒地產由香港輸出到中國,再由富裕的中國人移民到全世界,進而推高其他地方樓價。這條方程式過去20年一直發生,但隨着內地政策轉為「房住不炒」,購買力不如從前,相信是時代的趨勢。

也並非說樓市一定跌,有很多方法可以令樓價維持穩定,例如減少供應等,政府也不想見到財富大規模蒸發,所以保持低單位數漲幅,是最符合多方利益,也是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往樓市投資者,可能憧憬每年有10%以上的升幅,配合槓桿,回報率可能更高,所以即使借高利貸,也會投入開發商行業。香港也出現很多小型發展商,主攻納米樓及Loft,相信有很多現時也陷困境,有利息成本壓力的同時,就算單位推出市場,價格亦不似預期,所以中短期內樓市反彈的空間未必太高。

環球樓市面對一樣的情況,看不到哪個地方人口會突然增加,或者忽然變得富裕。從基本因素看,未有找到很好的項目,同樣地面對利息上升的不利因素,定存利率快要達5厘,明顯是高單位數回報,甚至比租金回報率多出1倍,如果樓價只是緩慢上升,資金回報率可能差不多。若然使用槓桿,由於利息成本增加,扣除利息後的回報急劇下降,所以發展商減少,地價跌幅會遠高於樓價跌幅。

若果集中在追求高的租金回報率,首先要靠「撞手神」,筆者疫情期間在英國「執到件好貨」,租金回報率達到15%,扣除成本維修也肯定有10%以上,這一年樓市好轉,如賣出回報超過100%,雖然如此,但因為增值稅太高,都不會放售。

這件事正常可以加上成交紀錄,大大隻字貼圖,什麼「移英買樓暴發」、「財富密碼」之類,但實情要有運氣因素,當時正值疫情危急,樓價自然下跌,而那個是銀行收樓拍賣盤,無論如何低位都要出貨,所以價值上肯定比正常低;當其時已經有BNO Visa計劃,需求一定會升,只是因為疫情關係,部分人未正式移居。香港人買樓多數要「睇過摸過」,但筆者從事投資行業多年,抱着「價錢好、平安交收」便可的態度,所以從未睇樓,而是用拍賣行和經紀的資料,在網絡上競投,最後成功買入。

日本物業回報差

若果要在地產市場搵好「刁」,除非在項目層面找到平買的機會,否則很難優於市場。海外市場尤其是日本,表面上租金回報率高,但計及稅、折舊、費用等因素後,真實回報率很差,所以在海外投資時,要做好功課,單講日本投資,其實全幢去買,管理上是比較容易。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