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施政報告》有為增強香港的競爭力提出措施,但香港的物價相當高,對旅遊業復甦相當不利。早前去了日本大阪,趁日圓低時比較一下部分國際商品的價格,我用的不是巨無霸指數,而是一些可以在各地也可買到兼能夠保存、運輸的東西,如化妝品和日用品。
圓滙貶 產品賣平香港一半
強美元下,港元即是美元,兌泰銖、日圓、台幣等創下多年來的新低。我要幫朋友買一隻知名日本品牌的健康食品,在大阪的價錢是香港的一半,Hermès香水,100ml在日本賣12900日圓(約709港元),香港則賣1205元;知名的神仙水兩支230ml香港售價3370元 ,日本賣44700日圓(約2400港元),都是免稅,相差近千元。100yen店的東西香港至少要12元,日本標價110日圓 (約6港元),又是相差一倍。
香港零售商品變得相當昂貴的原因,滙率是其一,租金是其二,租金這因素要相當長時間才可以有所調整,即是現有的店舖關門,新的租約減租才可以漸見效果。餐飲業也不好過,但本地的基本需求仍然是有的,但貴價餐飲卻大有可能去了外地,如日本、台灣及歐洲等,在當地吃米芝蓮級數,價錢也是香港的一半,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香港進入餐廳前仍要使用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人多甚至要快測等一大堆防疫限制,可謂相當煩惱,有機會減低消費者進入餐廳的意欲,也令一些較大型的宴會不能舉行。事實上,區內城市幾個月前已經撤銷了相關措施。
餐飲、零售這兩件事,都輸給了一樣叫飛機的東西,飛機可以帶人來,也可以帶人走。零售、餐飲的差價在疫前一直存在,疫情期間不少人未能外出消費、或在零售層面改用網購。不過,現在終於可以親身到原產地一遊,又買又食,相信有人便爭取機會,不會在港付出貴一倍的價錢買外國品牌日用品。
香港、日本兩地物價的差異,很大程度是受兩地的成本及滙價影響,這點不難理解。對比起巨無霸指數初推出時的年代,現在大家可以用網絡來查詢環球商品的價格,令消費者一目了然,有機會時便到當地或用網購掃貨。
很多人期待的內地開關,但筆者希望大家不要期望過高,因人民幣已累積不少跌幅,內地人來港購物時會變得相當昂貴,零售數字不可能回復到疫前的水平,可能要用上多年的時間才重現舊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華為AI助力科研突破 |
上一篇: | 美國退休基金搖搖欲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