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2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債息倒掛加深 經濟衰退難逃

美國是否陷入經濟衰退,各界對此爭辯不休。目前當地通脹高企,經濟放緩,聯儲局收緊貨幣政策,就算經濟衰退仍未降臨,也快將來襲。筆者敢打賭美國今年第三季經濟極可能錄得負增長,若連續3季收縮,步入衰退毋庸置疑。

在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多恩布什(Rudi Dornbusch)指出,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濟擴張總被聯儲局扼殺,從未「自然死亡」,聯儲局的「行兇」動機通常是為了拯救經濟,大力打擊通脹,結果反而毀掉經濟。

筆者分析各種異常因素,都指向美國將面臨奇怪的經濟衰退。首先,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擴張期格外漫長,但勢頭異常疲弱,且擴張期的「死因」並非經濟過熱,而是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觸發嚴峻但短暫的經濟衰退。此外,俄烏戰爭加劇全球糧食及能源危機,重置地緣政治關係、供應鏈及勞動市場。更怪異的是,美債孳息曲線戲劇性地倒掛。

最令人費解的是,美國邁向經濟衰退但就業數據依然強勁,不符合「衰退特徵」。不過,這或基於美國只是剛剛踏進經濟衰退,讀者維瑟(Richard Vesel)寄來的圖表指出,每逢經濟衰退來襲前,失業率總是跌至低位。維瑟解釋,失業率偏低及經濟活動瘋狂是經濟過熱徵狀,屬衰退前奏。通脹高企僅是衰退的額外病徵,不一定顯現。

勞工短缺拖低失業率

美國7月非農業職位勁增52.8萬個,遠超市場預期的25萬個;經修正後,5月及6月的新增就業人數總和,較前報告高出2.8萬人。目前美國勞動人口輕微收縮,整體失業率跌至3.5%,跟2019年就業狀況相若,當時失業率跌至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新低。目前薪酬節節上升,但正值工作黃金期的25至54歲年齡組別的勞動參與率卻下跌。

況且,經濟衰退不一定跟失業率掛鈎。譬如2009年後美國的「無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當時經濟緩慢增長,但職位增長幅度遜於預期的正常水平。當前可能出現相反情況,經濟收縮,卻未見失業率高企。筆者分析過往的經濟衰退,察覺美國人口分布有變。在2008年,戰後嬰兒潮世代最年長的一群仍未達到65歲退休年齡,目前這一代大多已經退休或準備退下火線,當中部分人因疫情決定提早退休。可是,下一代人數不足以填補缺口,於是出現勞工短缺,導致失業率向下。即使美國商業活動放慢,消費開支疲弱,失業率將繼續處於低位。

另一方面,專家估計「長新冠」(Long COVID)恐怕迫使逾400萬工人離開勞動市場。以上種種因素,反映這次經濟衰退的失業情況可能有別往昔。

美國失業率或會略為反彈,但問題未必遍及各行各業,可能只影響部分行業。例如聯儲局加息影響住宅建築相關行業,美國樓價本已昂貴,加上按揭利率上調,或嚇走很多潛在買家,意味對建築工人、家具運輸工人等相關職業的需求將減少。只是高盛製作圖表顯示,即使美國抗疫紓困方案陸續屆滿,但低收入工人仍然加快流失,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值得深究。

不過,勞工短缺拖低失業率,也可能是經濟衰退成因之一。勞力密集產業難以招聘員工,面臨營收減少,甚至可能被迫結業,最終拖慢經濟增長。

修改戰略油儲規定保供應

能源價格高企是觸發經濟衰退的主因之一,所有經濟活動均需能源推動。多月前全球遇上能源危機,尤以歐洲情況最嚴峻,2月底爆發俄烏戰爭,進一步加劇問題。自2014年起,除了美國,其餘產油國產量停滯不前。目前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遭西方制裁,在沒有美國兩大油田服務商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及哈利伯頓(Halliburton)協助下,俄羅斯將難以增加原油產量。

以往歐洲國家依賴俄羅斯原油、煤及天然氣,但自從制裁俄國後,開始全速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但轉變過程非常艱辛,且能輕易地在歐盟及英國引發大型經濟衰退,從而波及美國。

為何能源業未有增產?皆因該產業一向大起大落。過去數年美國頁岩油業火熱,新冠疫情又引發經濟衰退,大大壓低原油價格,幾乎拖垮石油生產商。加上多國加強監管化石能源業,推動逐步改用再生能源。很多石油生產商高管認定石油業難再次興旺,不願冒險投資於不明朗的未來。

最近數周美國汽油價格持續下跌,美國政府釋放戰略石油儲備(SPR)是原因之一。但儲備並非無限,目前是「先使未來油」,最終須要填補,所以美國總統拜登在7月26日宣布修改SPR監管規定。根據現行規定,美國能源部與生產商簽訂合約,按交貨時的原油價格付款。但修改政策後,當局未來幾年將以固定的預設價格購買石油,藉此鼓勵生產商短期內提高國內石油產量。

例如美國政府在合約同意以每桶80美元收購在2024至2030年交付的原油。這保證生產商將獲得不錯的利潤,鼓勵企業投資於提升產量,從而擴大供應穩定市場。誠然,此舉屬於政府干預市場,可能犯下大錯,但筆者覺得這跟美國農業部(USDA)的農作物價格保證計劃概念相近,雖然做法不算理想,卻保證重要資源供應充足。

筆者一再引用美國作家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著名演說「這是水」(This Is Water)。演說描繪兩尾小魚悠游水中,遇到一尾老魚迎面游來,老魚對牠們點頭並說:「小朋友早晨,水怎麼樣啊?」兩尾小魚再游了一會,其中一尾終於忍不住向同伴說:「水是什麼鬼東西?」

在1944年,44個同盟國領導人齊集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列頓森林(Bretton Woods),同意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制度,為國際經濟注入截然不同的「水」。布列頓森林體系曾經奏效,但於1971年崩塌,過去數十年經濟出現新景象。瑞信策略員波扎爾(Zoltan Pozsar)指出,目前全球進入嶄新時代,央行重要性下降,影響力日漸遜於更強大的力量。

波扎爾解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啟經濟新時代,當時全球化冒起,央行奉行低息政策,通脹率持續低企,但以上種種目前告一段落。波扎爾分析,低通脹世界由三大支柱支撐:第一是廉價的移民勞工湧入美國,確保服務業凍薪;第二是即使美國薪酬停滯,但便宜的中國貨湧入,確保美國民眾生活水平提升;第三是價廉的俄羅斯能源為歐洲提供電力,推動德國工業。

強國經濟戰將推高通脹

美國各階層享受着來自全球的便宜貨,資產雄厚者搜購由價廉俄羅斯能源所生產的高檔歐洲貨;低收入家庭則購買便宜的中國貨。波扎爾表示,這種經濟運行多年,直到本土主義、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動搖世界。央行由對抗全球化引入廉價資源所構成的通縮壓力,改為「清除」經濟戰所帶來的通脹壓力。

波扎爾警告,美國、中國與俄羅斯捲入經濟戰,將削弱低通脹世界的三大支柱,儘管有關過程緩慢,不會突如其來發生,但目前美中俄三國在經濟層面以牙還牙,恐不斷推高通脹。強國之間發動的經濟戰將隨機發展,不會有跡可尋,能否解決通脹危機取決於未來可能引爆的震撼彈,包括經濟及科技制裁加劇、把商品武器化、廉價貨品的供應鏈進一步混亂。

對於能否壓低通脹,波扎爾有兩種看法。若目前通脹高企只是周期性質,問題源於疫後重啟經濟顯得混亂,政府又過度刺激經濟,即通脹危機已經見頂。如果屬於結構問題,中俄兩大強國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全球過渡至多極世界新秩序時陷入混亂,通脹危機只是剛剛開始。由於強國對撼的經濟戰持續,波扎爾憂慮通脹率將一再攀升。加上勞工及能源均供不應求,筆者預計疫前的低通脹時代可能一去不返。

Research Affiliates創辦人阿諾特(Robert Arnott)及美國杜克大學金融教授系哈維(Campbell Harvey)聯合撰寫文章,標題為「沒有藉口:現在為經濟衰退作出打算」,阿諾特在文中為美國的短期通脹問題把脈,診斷情況不妙。阿諾特引用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的「通脹預報」,預期今夏結束時美國通脹率為9.9%,到年底將攀升至10.8%。

官方CPI滯後未反映現實

阿諾特更批評美國勞工統計局(BLS)計算消費物價指數(CPI)的方式,房租項目佔整體比重達三分之一,數據卻脫離現實。阿諾特指出,BLS選用屋主同等租金(OER)來衡量住房成本,過去兩年累漲7.3%,但標普/Case-Shiller房價指數顯示,截至3月的兩年間,美國樓價暴漲37%。同樣地,BLS透過主要住所租金(RPR)來估算房租升幅,過去兩年累升7.1%。可是CoreLogic獨棟房租貸指數(SFRI)單是去年已漲兩倍,去年邁阿密屋租平均飆升41%。可見美國房租急漲,只是仍未反映於CPI數據,根據經驗,官方數據通常在2至3年後才跟上實際情況。

筆者常常探討經濟衰退與孳息曲線的關係,目前美債孳息曲線倒掛加深,當中2年與10年期孳息率倒掛幅度達逾20年來最大,幾乎保證經濟衰退將降臨美國。筆者一再批評聯儲局作繭自縛,目前美國通脹率徘徊8%至9%,聯儲局別無選擇,只能再出加息0.75厘的板斧。如果仍未能擊倒通脹,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通脹的慘況將重演。

若阿諾特與哈維的預測準確,到今年底美國通脹率仍超過8%,聯儲局加息幅度恐超出市場預期,如果把利率上調至4厘或5厘,能否遏抑需求?筆者不知道,只知若加息不奏效,聯儲局將失去擊退通脹的可靠性,未來數年投資前景艱難。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