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踏入新一年,不經不覺已一個月,筆者希望在2022年之初拆解3個「W」,讓讀者了解強積金戶口的「易理意義」,繼而趁着農曆新年的空檔,重新檢視和管理強積金戶口,為未來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第一個「W」是When——何時需要管理強積金戶口?筆者不建議成員經常轉換強積金計劃,皆因強積金乃長線投資,加上受惠於平均成本法的好處,在基金價格上升時買入較少基金單位,在價格下跌時買入較多單位,成員毋須太在意短期市場波動。「強積金半自由行」容許成員每年可轉換計劃一次,隨着「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一年伊始的時候檢視戶口,作出調配,便最適合不過。
第二個「W」是Why——為何需要管理強積金戶口?強積金是香港退休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成員須定期定額供款,如果疏於管理,將嚴重影響日後退休生活質素。
高通脹下宜調配妥當
此外,目前正值高通脹時期,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公布的去年12月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升7%,創出1982年6月以來的近40年新高;通脹蠶食購買力,即資金愈來愈貶值,顯得資產增值更形重要,因此更需要管理強積金戶口。
第三個「W」是What——成員可以做什麼?首先,是計算所需退休儲備,市場上不少強積金計劃均提供相關工具。
積金局網站亦有「退休策劃計算機」,只要輸入指定資料,例如現時年齡、收入,以及估計未來的加薪幅度、投資回報、通脹等,便可推算65歲時累計權益與退休所需儲備的差距,從而獲得今後每月需增加儲蓄金額的建議。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複息效應下,如果預期的投資回報、通脹等,與實際情況只要每年相差1%,最終結果可能相差甚遠。
除了所需儲備,成員亦需了解風險承受程度,從而揀選相應基金。同樣地,市場上有不少相關工具可供使用,只要回答幾條問題,便可計算風險承受程度,並會建議適合相關投資取向的基金類別。
透過上述工具,或積金局提供的「我的選擇」,成員可比較不同強積金計劃的基金表現,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計劃,把握一年一次「半自由行」的機會,將累積結餘(僱員部分)轉移至心儀計劃。
總括而言,趁着新年,了解強積金的「易理意義」,及早行動,做好管理,才可實現強積金提供退休保障的意義。
作者為康宏理財聯席董事,她為信網/《信報》撰文,與讀者分享退休理財心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眾人之上的自由與憂愁 |
上一篇: | 可持續投資機遇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