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近期在大大小小的餐廳及宴會裏,都陸續發覺植物肉的蹤跡。聖誕假期跟朋友和家人到不同場合宴會,都發覺一些菜單有着Impossible Foods與Beyond Meat的產品,來代替豬肉、牛肉甚至蛋類產品。
事實上,除了上述一些國外品牌,內地自家品牌植物肉也是「五光十色」,產品種類涵蓋植物肉製造的廣東點心、過橋米線肉配料、北京植物烤鴨、火鍋植物肉配料、快餐的代替肉甚至杯麵等即食產品。以上的食品不少也是以假亂真,在不少Blind Tasting的場合上,可令客人分不開哪種是真肉產品,哪種是植物肉產品。
進擊高端 尋求差異化
好幾年前,大家都覺得植物肉不值一談,如今各種產品發展出高度代替性,可見植物肉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例如今年融了730萬美元A輪的國產植物肉初創企業優膾(YouKuai),就研製了植物豬肉品牌──株肉(Zrou),並獲得新加坡專門投資低碳科技的股權投資機構TRIREC,以及一眾中國及亞洲的家族基金的青睞。
有別於其他主流外國植物肉品牌打大眾市場路線,優膾避免與主流直接市場競爭,而是主要進擊高端市場,譬如跟高檔連鎖酒店合作,夥拍知名廚師做出特別菜式,藉此吸引高消費市場。
另外,一些國產品牌也嘗試各出其謀,尋求植物肉的差異化。國產品牌Zhenmeat嘗試用新的植物材料,例如番薯來代替普遍使用的豆類製品,來製造植物豬肉,務求令產品的口感和味道更進一步接近真豬肉。
同時,不少植物肉企業也與其他科技來個crossover,例如以上的初創就嘗試透過3D打印去模擬生產各種不同肉類的肌肉、脂肪及骨頭,讓整塊肉不再是這麼簡單的一塊,而是像真實肉類的一種肌肉組織。
再者,中西方的煮食方法不同,就算是同一塊植物肉,在不同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口感。在亞洲地區,蒸及燉遠比西方多,故此一些植物肉初創,例如國內的Vesta Food Lab,就在科研的時候加入這個因素,提高植物肉的抗熱能力,為植物肉產品在亞洲煮食方法下增添口感及味道。這家初創使用的技術,牽涉的也是科技上的crossover,即透過納米科技在植物蛋白表面塗一層薄膜,來保護植物肉在加熱過程中流失的色香味,因此產品與真肉的仿真度可謂能以假亂真,也讓公司從國內外一些風投融到數百萬美元的A輪。
隨着食品科技與其他科技的crossover更頻繁,相信植物肉產品不再只是比併仿真度,下一步可能就是力爭提升營養值,本欄將繼續為讀者深入剖析。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檢討交易弱點 明年更進一步 |
上一篇: | Omicron真的是聖誕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