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
「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來自宋代詩人范成大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意謂不是真的來送炭,只是藉此來要詩,就是明明是來幫助朋友,但卻留有餘地,尊重彼此關係,這份情操不言而喻。你有否想過這「雪中送炭」的情景,已在香港的家族慈善基金與受惠機構之間發生,甚至以創新思維,在逆境中並肩同行,優化整個生態圈?
非牟利或非政府機構是為了其宗旨及服務對象而成立的慈善組織。香港一直有賴各類非牟利機構,去為不同階層的受眾提供服務,協助應對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當中絕大部分是非津助機構、即沒有政府或其他慈善團體提供恒常資助的非牟利組織。這些機構需要獲取不同渠道的贊助及支援,始能為受惠者提供各種服務。
但傳統的資助一般只為活動或服務計劃本身給予經費,營運開支並不納入資助之列,令不少非津助機構經常面對資源短缺及財務危機。就算獲得部分政府或公營機構的資助,組織的少數員工需提供巨細無遺的報告與資助者,令工作百上加斤。
這些非津助機構一般規模較小,但仍積極發動民間資源,持續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務。近5、6年來,有不少新型的非津助機構成立,以創新手法和專業知識應對複雜的社會問題,凝聚社會新力量。
非津助機構疫下收入銳減
新冠疫情對全球社會和經濟造成毀滅性破壞,香港各行各業受到嚴重打擊,對社福機構造成的影響亦是無可避免,而其中最為人忽略的便是非津助的非牟利機構。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2020年5月公布的調查顯示,在110間非津助機構當中,超過九成在疫情下的收入急劇下降,損失金額中位數為50萬元,主要因疫情期間不能舉辦大型籌款活動之餘,就算賣旗日也無法如期進行,令收入銳減。
該調查亦顯示,與前一年相比,近五成機構收入下滑40%至80%,而疫情持續,導致機構服務人次減少21個百分點,至60%。面臨經營困難,不少非津助機構被迫縮減、延後或取消服務計劃。而政府的「保就業計劃」只能幫助機構維持有限度運作,但作用有限。有心人士曾呼籲政府和撥款團體多加支持它們,協助社區復元。
這些非津助機構不只瀕臨倒閉或停止營運危機,更突顯出非政府資助和受政府資助機構之間抵禦逆境能力的懸殊,長此下去,將不利於整個社會服務界別的發展。
連結15組織 產生協同效應
如果這些小型機構因疫情影響而結束服務的話,不但會導致他們累積的人才、經驗及社會資源流失,更可能使一般政府資助服務不能涵蓋的小眾孤立無援。有見及此,陳廷驊基金會在2020年推出「雪中送炭計劃」,為沒有接受恒常津助的香港小型非牟利機構提供緊急經濟支援,在充滿挑戰的時刻中,共同渡過逆境。
基金會明白非津助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所以整項計劃以「共學、共創、共用」的精神,連結15間受惠機構,建立穩固及可信的夥伴關係。在為期6個月的交流活動中,提供協調和安排,促進共同創造文化,賦權受惠機構主導活動內容,藉此促進機構間的互動,拓闊人脈網絡,共同創造具深遠意義的聯繫,達致更具滲透性及影響力的協同效應。
雖說這15間受惠機構均是香港小型的非津助機構,但它們都不乏靈活及柔韌度極高的特質。在計劃的支援下,這些機構得到喘息空間,以創新思維靈活應變,更加跨越機構之間的界限,聯手開拓更多創新活動,接觸更闊的服務受眾。夥伴間的同行不是競爭,而是互相合作,一起走得更遠。這個做法可算是突破傳統基金會由上而下、單方面安排及純經濟支援的模式。
非津助機構一般服務小眾市場,彼此之間甚少會有聯繫或合作。就如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2016年推出針對慈善資助系統變革的倡議,其中的內容就與「雪中送炭計劃」不謀而合,包括:
1.簡化申請程式和報告流程;
2.推動聯盟模式,讓受助機構自發地溝通,在理念上互相啟發,在行動上彼此支持。聯盟的有機增長重點在於強調創造學習機會和影響力,而不是處理常式細節或要撰寫磨人的詳盡報告;
3.提供非牟利機構需要的支援,加速影響力;
4.了解有關系統變革的知識;和
5.賦權予受惠機構,改變資助者和受惠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這項影響力深遠的計劃可望逐步建構一個協作式的生態系統,把非津助機構連繫起來,一起同行,建構具前瞻性的協作平台。此項計劃更受到國際關注,新加坡的家族慈善基金就此取經,將這個創新思維帶到其他地方。
第二期「雪中送炭計劃」於6月1日至15日接受申請,有興趣的非津助機構可向基金查詢,期待有更多同行者一同協作。
容蔡美碧為黃金時代基金會主席、
馮思敏為黃金時代基金會營運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為留港人士開設的窩心餐廳 |
上一篇: | 亞馬遜收購MGM眼光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