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5日

張文晶 神州內外

十四五低碳綠色發展前景

近年來,各國積極攜手應對氣候治理,推動綠色發展轉型成為全球大勢。內地亦早已開始綠色發展的進程,去年更向國際社會作出「30.60」承諾,即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時期,內地需要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從增加碳滙、調整能源結構、綠色經濟轉型、發展低碳技術、構建相關體系,以及與國際合作多方面配合。

投資需求締金融服務商機

要達到淨零排放,需要同時在供給側和需求側着力調整。這將會催生大量的投資需求,為金融服務帶來商機。

從供給側看,需要進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非化石能源發電將會提速發展;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其價格與傳統能源的差距已大為收窄;加上內地有關設備的增量與存量均領跑全球,將助力它們在未來大規模普及,成為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另外,氫能的重要性有望提升。目前,氫能的整體發展仍處於早期增長階段,但它作為燃料和工業原料,有大量的使用需求,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需求側看,須着力產業升級轉型。傳統的石化、石工、鋼鐵、有色金屬等屬於高耗能產業,預計未來一方面將透過推進生產流程的節能減排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創新技術加強新能源的運用,同時致力於產業轉型和服務升級。在建築領域方面,綠色建築將會成為發展趨勢,大力發展共享空間,並加強建築物各個環節的節能減排。在交通領域上,未來除了推動共享出行、優化公共交通系統外,運輸工具電動化也是重要的一環。其中,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將保持快速增長,並帶動其他技術和基建如電池、充電樁、充電站的投資。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將會催生大量的投資。根據內地投資協會與洛磯山研究所共同撰寫的報告,預料未來30年,僅在能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人民幣。內地發展碳中和,除了依賴政府的財政支援外,更需要撬動社會資本的力量,而綠色金融正是相關投資的合適融資管道。內地金融機構可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以及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基金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為綠色經濟轉型提供金融支援。

實施碳中和遇挑戰

碳中和作為綠色發展的核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

一是平衡經濟發展與減排的難度較其他國家大。綜觀歐美的經驗,歐洲多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實現碳達峰,美國和加拿大則在2007年實現碳達峰。若以歐美大致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來計算,歐美的減排時間分別大約有55年及43年。而中國提出的「30.60」承諾,其減排時間只有30年,明顯較歐美國家為短。此外,歐美國家在實現碳達峰時,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之列。然而,內地目前人均GDP只屬中等偏上水平,經濟仍處於較快增長期,能源消費總量處於上升通道;加上內地的碳排放存量大,減排壓力和難度較歐美國家更巨,需要採取更積極有力的措施來實現碳中和目標。

二是限制煤炭消費所衍生的金融風險與民生問題。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幅降低煤炭消費的佔比,相關的傳統能源產業前景將會受到打擊。尤其是對於競爭力不足的企業而言,產業升級轉型並不容易,最終將造成一些相關企業倒閉。一方面,這將導致信貸違約,加大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壓力,增加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目前內地大約有500萬人受僱於煤炭業,企業倒閉將會造成失業,為勞工市場及社會保障帶來額外壓力。

距離碳達峰目標只有約10年時間,在「十四五」時期,內地的減排任務將放在重要位置,綠色發展全速推進。

作者為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