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儘管新冠疫情影響持續,與全球高增長的區域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展現出較強的經濟韌性和財富潛力。隨着灣區內經貿活動愈趨緊密,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將隨之上升。
香港是國際及內地企業資本運作和財資管理的理想地,亦是主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灣區發展以至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下,不僅有助本港金融服務向高增值方向發展,亦是疫後經濟恢復的重要契機。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衍生自香港與珠江三角洲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強化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形成規模化的集聚效應。這片5.6萬平方公里覆蓋逾7200萬人口的土地上,滙聚世界級的金融、創新科技和高端製造等完整產業鏈,於2019年的經濟規模已達1.7萬億美元,估計至2030年將擴大近3倍至4.6萬億元。對香港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潛力影響未來數十年的營商機遇。
隨着大灣區經貿活動增加,企業對跨境金融需求將不斷增加。特別是,灣區內滙聚眾多創科企業將不斷擴充海外業務,需要一個高效的企業財資中心,進行籌集資本、管理流動資金和風險及處理交易等業務,以簡化和集中其財資活動。
香港是內地及跨國公司設立區域財資中心的不二之選。作為毗鄰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資本市場環境、外滙市場多元化、金融基礎設施、法律體系和專業人才等領域均有優厚的條件。為進一步增加財資中心的競爭力,香港政府早已於2016年修訂《稅務條例》調整利息扣除規則,適用於合資格企業財資中心的利得稅寬減稅率,由16.5%減至8.25%。
更關鍵的是,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亦是最具份額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中心。香港的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便利世界各地銀行進行人民幣支付,並在人民幣跨境支付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在過去五年,相繼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將要啟動的「理財通」,不斷促進了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為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之間的使用和循環開通了新渠道。
即使在新冠肺炎影響全球貿易及經濟的背景下,人民幣跨境使用仍保持韌性,支付貨幣功能不斷增強。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今年1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大幅提升,排名維持全球第五位。與去年12月相比,人民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21.34%,而其他貨幣支付金額總體減少5.86%。不僅全球投資者持有和使用人民幣的意願顯著增強,跨境支付系統的參與機構亦不斷增加。截至2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已吸引全球99個國家和地區1159家參與者。
善用離岸人幣中心優勢
隨着內地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預計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人民幣跨境支付新的增長點。這有助於香港發展多元化的人民幣業務,以提升境外人民幣的流通性,並方便居民和企業使用人民幣作貿易結算、投資、消費和儲蓄之用,發揮人民幣的計價、交易和價值儲存功能。
大灣區建立在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而信用及監管體系也不同。金融科技是推進大灣區下一步金融互聯互通的核心途徑。香港可通過加強與內地電子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推動跨境支付平台向產業延伸。
特別是,此次疫情催化了線上貿易方式的發展,數碼轉型成為貿易企業的「生命線」。以內地為例,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連接本地製造與全球消費的重要方式,為跨境支付新的藍海市場。根據內地官方數字統計,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達人民幣1.69萬億元,增長逾30%。跨境電商正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更有市場分析預計,大灣區將佔跨境電子商務達80%,另到2035年,將有50%的外貿額有望通過跨境電商來完成,市場潛力十分龐大。
隨着跨境商務發展愈趨蓬勃,企業對北上或南下的支付服務需求將與日俱增,而方便的支付體驗更十分重要。以滙豐為例,我們在內地已提升由廣東省到香港的支付服務,為企業提供高效率的方案。於數年前,我們亦是首家在內地推出全渠道移動支付收款平台的外資銀行,覆蓋了線上、移動端以及線下三種渠道,也全覆蓋國內主流的支付供應商。
同時,倘若數字人民幣能在大灣區內應用於跨境支付,將進一步促進香港與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支付結算互聯互通,給三地個人和企業創造更快、更高效的跨境支付和營商環境。
放眼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晉身為舉足輕重的國際生產和科研中心,甚或再下一城,成為引領全球商貿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香港能抓緊這次機遇,善用財資中心以及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將可提升長遠競爭力。
作者為滙豐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歐舒丹破頂前輕注入市 |
上一篇: | 屋租靠估 聯儲局恐錯判通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