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8日
除了酷熱難耐的夏季,香港近乎是一座理想的居住城市,當然前提是你能負擔得起這裏的生活成本。儘管人們會說就大多數高收入、發展程度較高的大都市而言,香港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但長期而言,香港不能繼續其現有的模式。
金融地位取決於內地開放
就目前而言,拋開政治、言論自由、訴訟程序等重要的問題不談,就投資香港而言,我們還要問一個問題:這一切對市場和我們的儲蓄到底意味着什麼?香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自身作為貿易中心,而且最重要是作為內地經濟窗口的地位。無論政治局勢如何,香港經濟未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因為其更多取決於內地透過加大對境外投資者及企業的資本市場和經濟開放力度,削弱香港作為傳統金融與貿易中心的地位。
中國企業赴港二次上市的浪潮,應有助於暫時緩解有關香港作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的憂慮。不過,為保持相關性,交易所需要創新,同時又要透過提供透明度及企業披露,保持自身的吸引力,這意味着中國企業考慮赴港上市的推動因素、即放寬上市要求,要與保護少數股東利益的持續性保障措施相調和。以中國創業板(ChiNext)發展初期的失敗為例,往好的方面說,寬鬆的標準引來了不可持續的商業理念;往壞了說,則是引發欺詐行為。這最終摧毀交易所的聲譽,導致其無法吸引更優質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並不希望與一間聲譽不好的交易所產生關聯。
趁中美摩擦升級之際,吸引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來港上市,是一個絕佳做法,截至目前,這已成為香港的優勢所在。現時制裁的首要目標(資訊科技、電訊及半導體行業),對香港經濟的負面影響甚微,因為該等行業於香港佔比不高。但這的確很容易影響到科技價值鏈的一部分:橫跨邊境的龐大硬件供應鏈。不過,從近期的貿易數據來看,科技價值鏈中的硬件供應鏈似乎並未受到挑戰。北京方面承諾建立接駁深圳的交通基礎設施,而且在正常情況下,中國將繼續確保香港作為經濟窗口,至少是大珠三角經濟區經濟窗口的角色。
現時香港公司的增長幾乎完全依賴於內地的增長,不論是進軍內地的香港品牌,抑或是受惠於內地遊客前往經濟特區購物、餐飲或購買物業的本港企業,加上管理完善、低稅收及運轉高效等因素,在過去數十年,香港的娛樂、旅遊及購物行業均發展良好。
香港政治的未來不甚明朗,但對於投資者而言,由於企業繼續利用境內外的增長前景,因此香港仍存在諸多機會。香港擁有許多管理完善且具有強大企業管治標準的公司。隨着近期內地公司二次上市的浪潮,投資機會將只增不減。
作者為瑞萬通博資產管理投資組合經理。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見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論中概股來港二次上市前景 |
上一篇: | 預測美國總統選舉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