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8日

華菁Debate

論中概股來港二次上市前景

李唐坦觀點:2018年,港交所採取的上市制度重大改革,給香港的資本市場提供擁抱新經濟、孕育創新公司的必要客觀條件。對比赴美上市的實際條件及掣肘,香港金融市場逐漸展現出的主動、開放和包容姿態,以及整體政商大環境趨於穩定,決定了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注定成為激活香港市場的「源頭活水」,亦是未來大勢所趨。

港交所完成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令香港成為可以孕育創新公司的搖籃。恒生指數現有金融板塊權重佔比約為五成,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將會為港股注入新經濟的活力,優化香港市場可投資行業結構,令恒生指數構成更加平衡、更具有投資價值,也更能展現中國新經濟的面貌。另一方面,新經濟行業標榜的相較於傳統行業具有更加活躍的交投行為,堪稱改善港股市場交投生態的典範。

任妍芝觀點:受益於港交所2018年允許同股不同權、未有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的新政,加上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和中概股信任危機的雙重影響下,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繼續升溫,令香港IPO集資額在疫情下不降反升。這一現象反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人民幣離岸窗口,仍是具有市場吸引力的地方。

對有可能尋求二次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預計其出於境外融資需要、投資者基礎、行業受監管情況、紅籌架構上市便利度、港股市場持續創新等各方面考慮,現階段相比A股市場來說,仍將優先選擇在香港上市。

維持健全機制 免重蹈覆轍

吳欽武觀點:由瑞幸財務造假引發的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信任危機歷歷在目。雖然不可否定美國股市一直以來對中概股的不公平待遇,但其在鞏固市場信心、打擊投機違規行為上的鐵腕做法,也值得港股市場借鑑。畢竟監管的缺失和財務的不透明,僅靠「炒風口」這樣的商業模式並不少見。未來持續健全市場監管機制、避免類似爆雷案例再現,也是需要積極思考的。

美國證監會最近宣布的一項措施,如果舉報人對一家上市公司的不當行為提供了詳盡的第一手資料,說明美國證監會成功地實施了執法行動,將對舉報人給予高達5000萬美元的獎勵。IPO不應該成為安全地套現的代名詞。港股市場內中資持份進一步提升,倘若行業的毒瘤不被清理、市場的漏洞沒有堵上、監管和集體訴訟機制持續不健全,大批中概股的回歸可能不是什麼好消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幕難免不會上演。

賈倩明觀點:從現象透視本質。今年正好是中資公司進入港股市場的第三十年。過去,國企一度是中資在港交所的代表。時至今日,隨着中國不斷深化開放程度,港交所裏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市值屢創新高。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融資110億美元,成為當年全球最大的IPO項目,敲開了中概股回歸港股的大門;2020年6月2日,網易在港股進行第二上市的公開招股,集資近30億美元;6月8日京東招股,募資額近40億美元。這三家公司在美股的中概股中,市值分別排第一、第二和第四,開啟中概回歸熱潮。毫無疑問,從拒絕中國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到修改規則,這一轉變反映了市場的發展變遷。未來基於香港和亞洲投資者相較於西方投資者更了解中概股,本土偏好(home bias)以及本地投資的便捷,會讓在港上市的中概股獲得更高市值。

政策支持回歸 競爭仍存

趙暘觀點:近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透露,北京將對赴美中概股進行梳理,對於符合回歸條件的,支持其回歸A股或回歸港股發展。與此同時,北京還將加強與證監會等監管部門的溝通,爭取推出相關支持政策,在新三板或其他板塊進行試點,引導中概股回國發展。強大的政策引導和政策紅利,給中概股回歸趨勢注入了無可比擬的動力。伴隨多家巨頭中概股回歸,相信必然進一步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然而應該看到,目前港股市場近七成為中資股份公司,尤其缺乏本地多元新經濟選擇,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本地社會經濟結構方面的深層次矛盾。這些都需要資本市場跟社會來一同面對,予以主動的調整和引導,以確保可持續的穩健發展,激發本地經濟內部結構優化的動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