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28日

陳振康 上流力世界

Nadella帶領微軟再創奇蹟

「我對新事物感興趣,我買了超出我能完成閱讀的書,我報讀超出我能完成的網上課程。(I get excited about new things, I buy more books than I read or finish, I sign up for more courses than I can actually finish.)」2014年,當時47歲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掌微軟CEO首次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求知若渴」(love to learn)之心。

微軟由蓋茨(Bill Gates)與艾倫(Paul Allen)在1975年創立,跟所有創業梟雄一樣,蓋茨出名難相處,不久後兩人不和,艾倫更在1982年發現患上血癌,因此離開微軟,只留任董事, 2018年魂歸天國。1994年,蓋茨跟Melinda結婚時,承諾愛妻要將財富及人生獻給窮病疾苦之人,之後人生出現變化,開始無心戀戰微軟業務。

2000年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成立,蓋茨辭任微軟CEO,只留任主席當「太上皇」,由微軟第一代營業經理Steve Ballmer任CEO。微軟比起科技巨企Google、Facebook已屬「銀髮企業」,出現老態。2014年2月Bill Gates辭任主席,只保留科技顧問(Technology Advisor)虛銜。

近年蓋茨發表「滅絕瘧疾(Malaria)」的偉論,並拿起裝着糞便的玻璃瓶大談無水馬桶;又推廣Beyond Meat人造肉,減少畜牧業引起的碳排放。

蘋果微軟「兩大死敵」合作

微軟Steve Ballmer在位14年,被批評「食老本」不思進取,錯過了2000年科技互聯網巨浪。實際上是「太上皇」Bill Gates根本心不在焉,只靠Microsoft壟斷性軟件如Office及Windows等收租。

「Our job is to ensure that Microsoft thrives in a mobile and cloud-first world.」Nadella上任CEO首日,明確宣布微軟目標要在手機及雲端上爭勝。數星期後,Nadella宣布與蘋果(Apple)合作的Office Apps會在iPad上出現,Word、Excel、PowerPoint都將在「敵人Apple」平台誕生。當年蘋果Steve Jobs及微軟蓋茨是商場死敵,Steve Jobs認定Office是抄襲Mac電腦,Apple及Microsoft永不合作。

今天兩大「鬼才」,Steve Jobs已長眠,蓋茨「聽晒老婆話」專注慈善,Tim Cook及Nadella兩大絕世打工皇帝最重要的是要向股東老闆交數,Apple及Microsoft可以化敵為友。Apple先在2018年8月創造全球首間市值萬億美元企業,2019年4月 Microsoft亦成為萬億企業,重登「市值壹哥」之位。今天Apple及Microsoft市值分別達1280億及1200億美元,不分高下。

「Satya realized that if we didn't partner, we wouldn't grow.」Nadella的左右手向傳媒透露,Nadella深明合作才是共贏之道。2011年雲端辦Cloud Version Office 365面世,最終在Apple iPad大放異彩。2017年,Office 365的收入超越傳統出售Office的專利收入。

蓋茨專注慈善化身活菩薩

蓋茨獨行獨斷、目中無人,是典型創業狂人,為Microsoft開天闢地。但Microsoft成為巨無霸後,不能再「千山我獨行」。蓋茨亦沒有把Microsoft交給子女「傳承」的迂腐封建思維,避免家族成員在企業內鬥發生「溏心風暴」,最終找來Nadella接掌,Microsoft再放異彩。蓋茨跟「改變其一生的女人」Melinda轉成「活菩薩」,為世人消災解難,人生至此,抬頭望天不負天主所祝福,再望世人無愧於心。

Nadella上任時,Microsoft市值3000多億美元,現時是12000億美元。這位52歲印度裔美籍CEO創出奇蹟。美國文化不論種族、用人唯才,Obama可以黑人當總統,Nadella亦可以印度人當CEO。

 

(編者按:陳振康著作《BIG DEAL顛覆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