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
上一期的文章提到現時香港潛在經濟增長率相對較低主要受到人才和土地兩大方面的制約,故突破人才制約來推動香港經濟加快發展一直是特區政府重要工作之一。現時港府已提供多種輸入高技術人才的計劃:如(1)一般就業政策(適用於非內地居民)--專業人士;(2)一般就業政策(適用於非內地居民)--企業家;(3)輸入內地人才計劃;(4)優秀人才入境計劃;(5)科技人才入境計劃;(6)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7)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及(8)受養人及在港逗留安排。
據入境處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期間,分別合共批出約30.4萬、8.8萬、3700、6.9萬及315個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的申請或配額,五項計劃合共獲批的申請數目已達到46.4萬個,再加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每年配額1000個。雖然上述人才在最終獲批後或沒有來港,或來港工作一段時間後已返回海外或內地,但以獲批申請數目達到46萬多個,與香港勞動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約367萬比較已是一個合理的比例,故相信對擁有學位、學歷或較高技術的海內外人才來說,若他們希望來港發展事業或企業希望聘用海內外人才的話,是有一定的渠道輸入有關人才以補充香港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所需作出貢獻。
再者,為針對未來個別行業的發展所需,如創新科技、金融和專業服務範疇,以至個別仍受到過於嚴謹的專業資格保護的專業行業等,政府是可以在一般就業政策下作出微調或像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設立專門的計劃,甚至推動個別專業作認可資歷改革,讓香港能吸引足夠的海內外人才支持未來經濟發展。
除了上述輸入較高技術人才的不同計劃,以及輸入外籍家庭傭工(2017外傭數目達37萬,佔整體勞動人口約9.4%)外,香港也為有需要加強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勞工的補充勞工計劃。該計劃自1996年2月起實施,並由勞工處負責執行。補充勞工計劃沒有就整體勞工市場或個別行業訂定輸入勞工配額,所有申請均按個別情況批核。為確保本地工人可優先就業,每宗申請必須通過三項程序:在報章刊登招聘廣告;在勞工處進行一段強制時期的本地招聘;以及在適當的情況下,安排由僱員再培訓局開辦特別設計的再培訓課程。補充勞工計劃受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監察,僱主所提出的每宗申請,政府會徵詢勞顧會委員的意見才決定是否批核。同時,獲准輸入勞工的僱主須繳交徵款,供僱員再培訓局作培訓本地工人用途,數額為每月400元。
由於補充勞工計劃的申請和審批程序遠較上述為高技術人才而設的計劃嚴格,因低技術勞工一直是政府和社會希望提供更多保障的一群,以免他們的生計受到影響,故自2002年至2017年透過該計劃獲批的數目(入境處沒有備存2002年之前的數字)只有約2.8萬人,佔香港勞動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0.8%,也只相當於上述輸入高技術人才計劃的6%左右。另據勞工處不定期向立法會滙報的數據顯示,2018年首5個月共有4788名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的勞工來港工作,從事的工種主要為長者服務護理員佔2648名或55%、農場技工691名或14%、園藝技工346名或7%及建造業工人230名或5%,充分反映香港在輸入低技術人才方面明顯不足。
無疑,香港多個行業確實面對人才缺乏的問題,如建造業、飲食、安老服務以至保安等,其中建造業人才短缺已成為香港加快土地開發和基建投資的一大制約,不單會造成工程延誤,也會大幅增加項目成本。其他行業人手不足則會導致服務質素下降、成本上漲和擴張業務受阻等問題,故特區政府確實有需要多管齊下解決未來香港人才不足的問題,如鼓勵延長退休年齡、鼓勵更多勞動人口就業、提供實習、培訓和再培訓機會、津貼和鼓勵、完善工人的資歷架構、改善行業的工作環境,甚至考慮調整補充勞工計劃的審批讓最為人手短缺的行業更多輸入外勞等,以突破人才制約,推動香港經濟加快發展。
就業市場結構看輸入人才前景(下)
作者為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國名校醜聞的反思 |
上一篇: | 禁未來煙是窒礙創新致命規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