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24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中國低估外債 貿易戰創傷大

本周焦點放在中國經濟,通過數據反映中國面臨的挑戰,只是中國的應對方式跟西方國家截然不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曾承諾「不惜一切」以解決金融危機,實質只得央行政策這枚籌碼。相比之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擁有眾多法寶。

筆者以「中國/瓷器店的蠻牛」(Bull in a China Shop)作比喻,蠻牛在瓷器店亂衝亂撞,皆因誤以為貨架是圍欄,所以須盡力逃脫,結果摧毀全店,跟瓷器昂貴兼易碎難補無關。同樣地,很多西方人誤解中國,以適得其反的方式回應中國,結果未能解決問題,反而砸破一切。

中國存有眾多投資機會,企業家幾乎能把構思變成真實。但中國政府對商界的干預程度,西方國家難以理解。在美國,各界討論Facebook、Google等企業能否使用取得的用戶資料。在中國,鼓勵企業蒐集資料,並跟政府分享,筆者聽聞絕大部分中國人對此並不介意。中國企業沿「一帶一路」擴充,也會照辦煮碗。站在中國立場,「一帶一路」確是絕佳策略。

習近平希望中國再獲外界肯定為世界超級強國,甚至成為世界領袖。中國採取長期博弈策略,一如西方國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械人及大數據技術,有關發展更涉及軍方。歐美軍方對中國科技不斷提升感到坐立不安,也非空穴來風。

中國全力打造人民幣為國際儲備貨幣,其中一項門檻要求就是願意錄得貿易赤字,中國的龐大貿易順差開始縮減,看來是刻意造成。

至於知識產權及專利權方面,中國正迅速自主研發。不計軟件開發家、數學家及科學家,中國已培育450萬科技業畢業生,去年絕大部分註冊專利來自中國,中國已把焦點轉往保護專利而非偷竊科技。

不過,中國面對眾多挑戰,吾友經濟學家亨特(Simon Hunt)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多層結構性轉變。亨特指出,由於中國內地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加上美國的貿易政策(不會減少整體進口,但着重產品的來源地),出口企業陸續遷往海外。此外,中國勞動人口縮減,須聚焦高科技發展,並且必須大興土木,以安置另外1.5億由農村移居城市的人(過去40年,已近3億人從農村流動到城市),重點發展二線城市及鄉村。與此同時,經濟必須繼續去槓桿。

渣打銀行1月表示,根據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及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中國可望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明年就是2020年,並非遙不可及。這絕非世界末日,僅是簡單數學,GDP增長關乎勞動人口及其生產力。中國擁有更多生產力上升的勞動人口,意味生產力必然將壓倒歐美。

無疑中國崛起引發問題,惟筆者上周在〈美國損中國經濟終累己〉的信函指出,中美經濟互相依賴共存,其中一國出岔子,必會把另一國拖下水,而目前兩國雙雙出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重創各國經濟,中國未能獨善其身。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要求地方政府及國企大事舉債發展大型基建項目,大大擴充生產力,以保住工人飯碗,增強公眾信心。中國興建空置的「鬼城」,當中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區是最大的「鬼城」,目前幾乎住滿人,房屋售罄,這就是放長線釣大魚。

加快裁員購買力趨弱

所以踏入廿一世紀,中國債務佔GDP比率增加一倍,而且2009年後貸款大增,絕非偶然發生。由於中國屬自上而下驅動的經濟模式,筆者對中國債務愈滾愈大感到驚訝。中國政府深知影子銀行的運作,一半債務由非金融機構(即影子銀行)借出。亨特所指的去槓桿,就是中國政府試圖把貸款渠道由缺乏監管的影子銀行,轉往傳統銀行融資。

中國計劃再把1.5億農村人口遷往城區,當中很多城區屬於二線城市,而且只有中國才會出現逾500萬人口的二線城市。以GDP計算,當勞動人口從農村湧入城市,生產力就會大增。此外,中國開始更新基建,並且發展農村城市。

只是到了2020年代中期,全球將驚覺舉債大興土木,原來要付出代價,最令人關注的是中國以美元結算的龐大債務。美國經濟學者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說,根據中國官方統計,截至去年9月,短期外債佔外債總額(約1.9萬億美元)逾62%,意味1.2萬億美元外債將在今年到期償還。令人憂慮的是債務增長速度:去年外債總額增加14%,自2017年初以來增幅高達35%。

包定認為外債佔中國外滙儲備比率,已不再是微不足道。截至去年11月,中國外滙儲備略高於3萬億美元,跟兩年前變化不大。然而,短期外債佔外滙儲備比率由2016年3月的26%,增至去年9月的39%。真相可能更加駭人,根據大和資本市場(Daiwa Capital Markets)去年8月的報告,估計中國外債總額高達3至3.5萬億美元。由於香港、紐約、加勒比海地區等金融中心的貸款未列入中國官方統計,換言之,中國外債總額被低估1.5萬億美元。

中國逾3.5萬億美元債務借自外國債主,當中大部分以美元結算,美元走強意味貸款成本高於以往。中國須利用出口美國的收入來還債,所以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殺傷力如此強大。此外,中國內債也非屬良性,雖則以中國的政府主導經濟模式,能藉貨幣政策應對債務風險,但一切皆有限度,不能持之以恒。

借錢讓人先使未來錢,到了還款期就必須節衣縮食。中國要供養龐大人口,債務問題特別嚴峻,必須改變經濟環境,或把1.5億人口由農村移居城市脫貧。雖然北京擁有眾多法寶,勞動市場已出現暗湧。吾友諮詢公司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分析師崔爾南(Ernan Cui)稱,中國就業市場最早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炮灰,自美國加徵關稅,中國製造業在2018年下半年不斷加快裁員,職位流失速度已跟2015年至2016年經濟放緩期相若。而且目前境況可能更加糟糕,當時服務業吸納很多失業工人,現在受當局加強監管所限。雖然當局試圖調整政策以協助工人就業,預計2019年家庭收入減少,消費者購買力轉弱。

自2018年起,中國消費者購買力趨疲弱,以汽車銷售錄得最大跌幅,服務業及其他消費品銷售額則保持強勢。但預料至少在2019年上半年,更廣泛行業面臨購買力放緩問題。根據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的數據,去年9月起中國製造業及非製造業的就業率急跌,意味未來數季家庭收入及消費力進一步下滑。

佳富龍洲在另一項研究發現,輸入關鍵字「裁員」上網查詢的中國網民大增,搜尋量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其他經濟放緩期相若。雖然搜尋者不一定成為裁員目標,但搜尋量上升反映網民的憂慮。

假設中國官方數據正確無誤,1980年代GDP年均增長約4%,已屬最差劣成績,所以增幅由2017年的6.9%,下滑至6%,對中國是大件事。然而中國政府預計將出現這種情況,路透在1月11日報道,中國政府打算在3月宣布調低2019年經濟增長目標,GDP增長下調到6%至6.5%。

美國錄得GDP增長4%,已值得舉國慶祝(筆者認為到了2019年底,美國GDP增長2%已屬萬幸)。在中國,GDP增長低於6%須按下平安鐘救亡。筆者預料中國政府將進一步舉債,加大基建開支,試圖刺激經濟,力保經濟增長在6%的範圍。

貸款刺激經濟效果減

問題在於身體習慣藥力,藥效就會漸漸消退;債務問題情況相似,長期借貸度日,就失去舉債刺激經濟的效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進行研究,測量中國2004年至2016年間的「信貸強度」(credit intensity)。研究顯示在2010年至2016年間,非金融業借貸的國內名義信貸額增加超過一倍。截至2016年底,國內非金融業取得的信貸額佔GDP比率高達235%,同期信貸擴張(credit expansion)的功效大減,出現資源錯配問題。在2007年至2008年,每新借6.5萬億人民幣,就能提高名義GDP約5萬億人民幣。到了2015年至2016年,要達到同一經濟增長效果,必須貸款超過20萬億人民幣。

換言之在不足10年,貸款的「藥效」銳減超過3倍。一旦中國陷入經濟衰退或增長放緩,北京可能難再舉債脫險,或要欠下天文巨債才能紓困。假如欠缺貸款刺激經濟,中國應怎辦?筆者認為習近平手上還有很多板斧,只是中國要恢復人人渴求的經濟增長幅度,就不得不加碼貸款,此舉對中國人痛苦萬分,對美國人也非幸事。

所以目前絕非爆發中美貿易戰的最好時機,美國卻挑起戰事。誠然中國採取不公平貿易政策,中美之間的問題須要解決,早前的談判不管用,美國也非常關注中國的安保威脅,只是美國對進口中國貨加徵關稅,卻非正確的解決方式。美國化解以上問題之餘,不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過去20年,中美的供應鏈已經融合,兩國的企業互相開發市場,人人從中受惠。

現在能否逆轉融合,中美減少依賴對方?當然可以,只是操之過急須付出代價。筆者上周表示,部分美國晶片製造商的一半銷售額來中國市場,只要美國進一步加徵關稅,這批企業就陷入破產,股價跌至零,員工集體失業,禍及供應商、債券持有人及提供貸款的銀行,須通過破產法院追債。

筆者短期內最大憂慮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所採取的強硬政策,把中國推向經濟衰退,GDP增長跌至低於4%。特朗普曾自鳴得意表示,自己的政策推跌中國股市。或者特朗普認為威嚇中國,能迫使習近平讓步,但筆者不認為中國將會妥協。美國採取高風險的政策,假如一敗塗地,將帶來極度負面的後果。所以瓷器店的情況可免則免,無疑在店內亂闖破壞,可取得一時快感,事後清理就頭痛。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