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中國於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據新華社公布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峰會達成270多項具體成果,其中,「加強金融合作,促進資金融通」便達成了16項成果,包括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中國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初步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為「一帶一路」提供資金支持(見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6/c_1120976848.htm)。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亦是人民幣最大的離岸市場,對於高峰論壇所達成的金融業務成果,可視之為香港金融業未來發展的機遇,因而很值得集思廣益詳加討論。
與北京「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舉辦的時間差不多,即5月15日,科大商學院也舉辦了一個有關「一帶一路」的座談 ──「如何把握『一帶一路』開展後在越南的機遇」,通過具體討論越南參與「一帶一路」後,香港商界如何把握好在這個國家所湧現的商機,科大商學院設計的這個系列座談,目標為香港各界提供一些紥實和可供操作的投資訊息。
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後,「一帶一路」迅即成為當前中國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主要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涵蓋的地域範圍包括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區內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具潛質的區域合作平台。
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生產及製造業合作與貿易,是「一帶一路」最具吸引力的項目內容。基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都是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缺乏基礎設施,成為發展的樽頸,因此,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通過區域基礎建設,以促進資金、人才和生產技術在「帶路」沿線區域交流融通,對這些國家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擁國際水平專業人才優勢
據滙豐亞太區基建及地產行業聯席主管James Cameron估計,未來10年,「一帶一路」國家基建規模可高達2萬億美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需求,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實在可以從中找到不少商機。
究竟香港可從「一帶一路」得到什麼金融機遇?
隨着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往來日益密切,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信貸需求料將快速增長。「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需求巨大,人民幣境外投資和貸款將大幅增加,不僅有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並取得實質性成果,而且也為香港作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提供了機遇。
另一方面,香港除了金融業優勢外,還擁有大批具國際水平的專業人才,可以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建造和營運提供支援。很明顯,中國企業「走出去」在絲路沿線進行投資、併購和建設項目,必然涉及複雜的跨境事項,包括法律、草擬合約、會計、稅務管理、物流運輸和人事管理等等。香港作為國際的資產管理中心和亞太商務樞紐,無疑可以在上述各領域提供各種各樣的專業服務。
然而,在今日強調金融科技(Fintech)、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環境下,我們的着眼點更應放在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在金融和服務業各領域中發揮作用,並把這個發展策略內嵌到「一帶一路」商機之中。
「一帶一路」沿線不少發展中國家,如緬甸等國家其實非常需要提高/更新其金融基礎設施,今天的金融科技可以為這類國家提供一個「跳升」的發展機會,亦即不用再重複走傳統金融設施的道路,直接發展由金融科技所衍生出來的金融設施,利用這些新設施為當地人提供各種金融服務或需要。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由於傳統的金融設施一直成為其營運和提供服務的工具,面對今天金融科技愈益發展的新形勢,引入新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需要一個調整和取代的過程,而發展中國家發展金融科技設施則沒有「歷史包袱」,就像中國如今境內幾乎每個人都會通過手機去進行交易和付款,毋須再到銀行分行去處理。事實上,金融科技可以提供很多新的設施和服務,不需要再通過「中介」來進行,使交易更具效率。
區域鏈應用可後發先至
很明顯,香港在金融科技發展上有足夠的技術水平。作為金融中心,其金融技術和監管都可以向「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發展金融業務提供「基準(benchmark),進行服務輸出。事實上,香港不少銀行或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分行網絡。只要在香港設計出一套「金融方案」,便可以在「帶路」沿線國家當地採用。
基於基礎設施必須技術去開發和支撐,當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過往固有的基礎設施是否需要改變、更新甚至完全由新的金融設施去取替?例如,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去提供和完成某種服務,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藍圖,可以像在白紙上開始,採用新一代的金融科技設施,取得「後發先至」的效果。
正如筆者在本欄一篇文章《區塊鏈應用商機不容錯過》中指出,區塊鏈的技術可應用於貿易融資(Trade Finance)、衍生產品(Derivatives)市場,透過智能合約可以為金融交易提供執行標準和確立交易規則,簡化場外交易(OTC)協議;同時,也可應用於金融資料記錄(Financial Data Recording),精確與透明地記錄財務資料及交易。
四金融科技領域潛力大
照目前發展情況來看,金融科技在下述四個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
(1)電子交易商貿市埸(Marketplace)及個人對個人(P2P)平台,包括個人對個人網貸(peer-to-peer lending)和股權眾籌(equity crowdfunding)平台;
(2)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y Services),包括提供自動化和程式主導(algorithmsbased)的投資組合管理建議;
(3)投資應用、機械學習/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Big Data)應用,以提升前台和後台的運作效率;
(4)區塊鏈(Blockchain)、付款、金融交易、後勤辦公室自動化等。
可以說,香港金融業如今處於一個發展台階提升的轉折點,技術和消費模式都出現巨大轉變,例如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為消費者創制新產品和解決方案,並利用先進科技,提高其營運效率和成本效益,惠及整體經濟。
Fintech成經濟新增長點
據《金融科技監導小組報告》引述《Technology: Banks Seek the Key to Blockchain》的資料,區塊鏈技術可削減銀行在跨境支付、證券交易及合規性的基礎設施成本,估計從2022 年起,每年可削減150億至200億美元。在金融科技投資方面,Accenture的數據顯示,2014 年全球對金融科技業務的投資總額為122億美元,分別為2013年和2010年的3倍和6倍;與此同時,亞太地區近年愈益吸引金融科技相關投資。Accenture統計,2016年亞太區金融科技投資總額為112億美元,超越美國。當中,中國(包含香港)佔91%,達102億美元,為最大份額。清楚看到,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愈來愈得到認同與重視。
總括來說,在中國加快落實「一帶一路」發展的列車上,香港金融業的發展機遇確實很大,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尤其發展金融科技,不僅有助本地金融業更新發展,更上一層樓,還可以在金融科技的新基礎設施上,為「一帶一路」的融資活動提供更具競爭和效率的服務,成為香港經濟一個新的有力增長點。
作者為香港科大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意銀現生機 壞賬拖後腿 |
上一篇: | 中歐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