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隨着借貸成本升勢有可能從美國擴散到歐洲,因超低利率而受盡苦頭的歐洲大型銀行業者,可能很快可告別最黑暗時刻。
在2008至2009年歐債危機之後,低利率、央行印鈔,以及對銀行囤積資金課以懲罰性費用,成為重振歐羅區經濟的政策核心;但有關政策在政治上具有分裂性影響,以勤儉著稱的德國民眾,眼見存款回報逐漸縮水到若有似無,發出了猛烈抨擊。
低利率政策也令到體質仍然脆弱的銀行付出沉重代價,為了避免因為囤積現金而必須向央行支付費用,吸收存款變成許多銀行的燙手山芋。根據路透2月中對20家歐洲大型銀行的一項調查,去年堪稱是一個谷底──受訪銀行中有7家淨利息收入在2015年下滑;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2家,平均下滑幅度超過7%,超過2015年的平均下滑約5%。
有鑑於美國今年顯然可望加息,許多高管冀各國央行改弦易轍,使歐洲終將撤回寬鬆的貨幣政策。
「通常是美國在前面主導」,曾任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現任職於倫敦政經學院的Charles Goodhart說:「倘若特朗普確實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利率就會上揚,歐洲也會感受到這波影響。」
美國聯儲局於去年12月加息,並表明2017年將加快加息步伐。對歐洲銀行業者來說,利率的變化還不夠快。
顛覆賺錢養老原則
法國巴黎銀行首席財務官Lars Machenil指出,差距可能是數以億歐羅計的額外收入,「利率下調給營收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果利率發生轉向,營收也可能回升……但這需要時間。」低利率在2013至2016年間給該銀行造成10億歐羅的營收損失。
路透調查發現,在2016年瑞士信貸的利息收入減少約19%,德國商業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分別減少約13%和8%;意大利裕信銀行(UniCredit)利息收入下降6%左右,西班牙Bankia更是大減約五分之一。
雖然零利率或負利率在短期內讓歐羅區經濟從債務危機中逐步復甦,但有評論認為,這樣的利率給銀行「以存放貸」的核心宗旨造成打擊,也顛覆了賺錢養老的原則。
銀行業者艱難度日的情況正在引起歐洲央行的注意,歐洲央行執委莫爾許表示,應當在政策溝通中去掉「可能減息」的字眼,「進一步下調利率作為一種貨幣政策選項,我們還能繼續這樣說多久?」
對銀行存款實施懲罰造成存款成本上漲,導致一些銀行將存款者引導至可收取一定費用的基金產品。
全球最大財富管理機構瑞銀執行長安思傑(Sergio Ermotti)警告,如果負利率持續下去,該行或將成本轉嫁至存款者。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家瑞士銀行,也就是Alternative Bank Switzerland收取有關費用。
解決這一問題的另一個辦法是,保持存款在低位元並加強放貸。在這方面,瑞典做的要比多數國家都好。歐洲央行推行的所謂負利率,相當於銀行向歐洲央行每存款1000歐羅就需要每年倒貼給央行4歐羅,歐羅區之外的瑞典和瑞士的銀行也需支付類似費用。瑞典各家銀行由於存款較少,因而在避免零利率影響方面處理得最佳。這令他們更容易靠貸款賺取不低的利潤。
例如,瑞典銀行(Swedbank)去年將其貸款額提高了7%,達到約1.5萬億瑞典克朗,而其公眾存款僅為這一金額的半數左右,且增長緩慢。路透研究發現,荷蘭ING和瑞典銀行的貸款資金高出流入的存款資金,此類利息收入分別增長9%和3%左右。
「決策者語調已有變」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嘗試了大致相同的策略,將公司客戶的存款削減了約220億歐羅。但罰款或負利率成本仍令其2016年收入縮水逾2億歐羅,大約不到全年淨獲利的三分之一。
德國安聯(Allianz)首席分析師Michael Heise認為,喘息機會即將到來;他一直對低利率政策持批評態度,「利率終於有望發生改變了,決策者的語調已有變化。證據明顯。我認為明年可能加息。」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