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24日

鍾民杰 珠三角發展

互聯網+N=產業升級?

在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電腦遊戲裏,「手無寸鐵」的華雄恐怕難逃小說裏被關羽砍下馬的悲慘命運。可是,一旦「方天畫戟+華雄」,關羽要回到營帳喝下那杯等待他的溫酒可不是件易事。電腦遊戲世界中的珍寶武器能使武將大發神威,現實裏又有什麼神器可以令中國經濟如虎添翼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心目中的答案是「互聯網+」。他認為只要通過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促成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即能達致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提升的目標。

開發能力才是競爭力泉源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今年夏天下發後,各地政府莫不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而有所行動。廣東自然也不甘後人,隨即制訂《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並於秋季對外公布。文件明確表明,廣東在未來會順應網絡時代發展新趨勢,致力把互聯網技術、資源與包括先進製造在內的13個領域結合,最終使全省的綜合競爭力獲得全面提升。一時間,廣東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彷彿完全寄託在「互聯網+」之上。

廣東領導層對「互聯網+」如此重視,絕非出於盲從上級。至少,整個行動有大量權威性的見解作為基礎。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總理,如此演繹「互聯網+」的重要性:「數據是基礎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數據經由高速互聯網採集與交換,並以大數據存儲、挖掘、分析的能力去進行處理,最終「為市場提供了新的供給,引導了市場需求」。如果把經濟比喻為一輛前行的汽車,一位重慶大學的研究員甚至認為互聯網已不僅僅是「輪胎」,而是變成了「發動機」。

結合在網上流傳的外國工業政策,例如「工業4.0」,不少學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繪出一幅極度誘人的願景:工廠機器人接受由互聯網傳輸而來的製造訊息,然後自動啟動生產程序去直接回應市場需求。從此,企業不一定再以創新設計去創造需求,而是藉數據形成敏銳的市場觸覺,自然可以生產出更受歡迎和個性化的產品,獲取更高的附加值。

不過,如果工廠的機器人接上幾條光纖就能跨過產業升級門坎,搖身一變成為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的製造強國,世界豈非太過簡單和美好?

其實,這些學者和專家都犯下了同一個嚴重錯誤。他們幾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於如何利用訊息技術為產品開發設計模式提供手段,卻忽略了中國產業升級的困難,源於大量企業缺乏產品開發能力,以致沒法改善自身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價值分配等級:大量中國製造企業未能進佔全球生產網絡的高附加值環節,只能從事非常容易被替代的低端經濟活動,獲取較低並不斷下滑的盈利。沒有現成的產品平台,如何談得上對產品進行改型以提高風格化、個性化的水平?一言以蔽之,就是「未學行先學走」。

新技術效果取決於技術能力

廣東的《行動計劃》當然未至於天真到以為「互聯網+」可以取代「創新」本身,甚至在字裏行間蘊含着領導層強調工業設計重要性的意識。有別於國務院《指導意見》的「協同製造」,《行動計劃》中「互聯網+先進製造」涵蓋了全產品生產流程並將之分成五個環節,其中以「工業設計」作為起首。但我們依然應該做好心理準備,這份計劃的作用有相當大的機會被扭曲。因為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看不到領導層有釐清互聯網工業設計新技術與企業技術能力根基之間的關係。

以文件提及的「虛擬模擬技術」為例,它將來肯定可以令企業大幅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並降低成本。這對生產結構和技術較為複雜的高附加值產品尤為重要。不難想像,當一個產品系統需要兼顧眾多部件之間的匹配以達致性能安全穩定,必然涉及大量試驗和改動。而設計虛擬化可以通過經驗數據來預判設計的效果,大大節省對模型製造和試驗設備的需求。但是,這些經驗數據需要長年進行產品開發設計方能累積。也就是說,相關技術只對一直進行開發設計活動的企業產生效用。

至於「網絡協同設計技術」也不例外。它的出現容許產品開發過程的各個環節同時啟動,而毋須再按順序或集中於一間企業進行,自然有利於縮短開發周期。然而,新的產品開發模式將要求各個環節之間的互動協調有所改善,其成敗相當視乎企業對開發產品的技術活動是否擁有深厚的經驗與理解。這意味着「互聯網+」可以使產品開發設計能力躍升至一個新台階,卻不能使企業的開發設計能力從無變有。廣東領導層欲以「互聯網+」形成領先國際的競爭力,必須先從更根本的層次着手。

廣東的政策組合的側重點,實應改為置於之上,鞭策企業進行產品開發設計活動。理由是技術的價值幾乎不可能不以產品的形成去體現,而企業的成敗更多地取決於集成新技術於產品的能力。產品策劃的過程本身相當依賴過往積累的經驗,開發設計能力只能從持續實踐中不斷學習獲取,無法從外部購買。「互聯網+」與「智能製造」、「機器換人」等其他行動不是不重要,但這些以促進產業升級為名的政策均有一個共通的謬誤:從來沒有具體行動去保證製造企業涉足產品開發設計環節。

粵領導層開始切中問題要害

究竟廣東的信息化未來會是支撐中國本土工業成為國際最強,抑或會服務於外來跨國企業呢?或許我們對此可以抱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因為新近出台政策正顯示領導層的思維正在不斷修正。譬如在《廣東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年)》裏,在強調設計能力之餘,亦不忘提及從消費類產品進行創新創造。只要廣東領導層對技術能力本質有深入的認識,並保持推動企業加強開發設計的決心,廣東要成為全國模範應該不會是一個太遙遠的夢想。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副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