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9日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印度人口第一 追趕中國取決製造業

聯合國早前表示,相信印度人口剛在本周超越中國,達14.25億以上,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少人憧憬印度借助「人口紅利」的優勢,複製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不過,人多不會自動轉化成經濟高速發展,印度需要全方位改革社會,掃除經濟發展的障礙,更關鍵的是能否把製造業發展成經濟一大支柱。

印度已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預測2030年前超越德國,進佔第四位,今年又是G20主席國,在全球外交和經濟舞台舉足輕重。

年輕人佔逾六成續增長

如果跟中國及很多已發展國家憂慮人口老化和下降相比,印度的人口結構羨煞旁人;不但人口持續增長,而且年輕,34歲或以下人口佔超過六成,勞動年齡人口仍在擴張,估計未來10年會由目前的超過9億增至10億以上。雖然印度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經濟規模跟中國相若,變成目前只及中國的五分之一以下,但印度九十年代初開始開放市場後,經濟過去30年增強了10倍,人均GDP同期提高了5倍,可見印度早已享受人口紅利的好處。

比較中國1980年改革開放之初和印度2020年的人口金字塔,中國的年輕人口當時高度集中在10至14歲,造就人口紅利的人口增長源自全力鼓勵生育的「人多好辦事」年代;中國在1979年推出「一孩政策」後,人口增長急速放緩,導致人口紅利將會消失得很快。反觀印度各年齡層分布較平均,由於印度人口增長是循序漸進地減慢,印度人口數量和結構的波動會較低,對印度經濟是好事。

印度年輕一代大多擅用科技,普遍能說英語,容易跟外資企業接軌,這也是中國當年沒有的優點。不計疫情打擊經濟的2020年,印度過去10年的GDP增幅平均超過6%;即使今年世界經濟前景不明朗,印度仍有望增6.3%,勝過中國今年官方GDP增長目標5%左右。

不過,即使地緣政治因素令國際企業對在印度生產和銷售趨之若鶩,但商界在印度加強投資時面對的麻煩,也遠較三四十年前的中國多。印度若要讓龐大的年輕人群體變成經濟動力,尚須提供良好教育及職業訓練,並大大改善醫療衞生環境及其他公共服務。印度工資雖然較中國低,但製造業技術也較差,而且鄰國孟加拉可以提供薪金更低、技術較好的勞工。

性別種姓歧視拖累發展

印度也要解決大量不同範疇的不平等問題,例如性別不平等。當地婦女被歧視的情況很嚴重,女童只能得到較少教育,女性大多被安排照顧家庭,導致印度女性勞動參與率低至兩成,而且過去十多年一直倒退,由約三成跌至現時水平,在疫情期間才回升。這代表印度有一半人口的勞動和消費潛力沒被釋放。

另一批被浪費了才能的人是「賤民」。雖然印度獨立後已多次立法廢除種姓制度,禁止種姓歧視,但這種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階級的觀念迄今依然深入印度民心,「賤民」後代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仍然很差,這個社群估計佔印度人口超過一成。

強項IT業創造職位較少

中印兩國的經濟起飛模式有很大分別,中國是製造業及出口主導,製造業佔中國GDP近30%;印度的強項則是IT服務業,靠西方把軟件服務業外判而推動經濟,IT佔印度GDP超過7%,而製造業只佔印度GDP約15%,可見印度經濟主要靠服務業和農業來支撐。

從金額而言,兩種模式沒有高低之分,但製造業所創造的職位一定較IT等其他行業多。印度推算要在2030年前在農業以外創造9000萬個新職位,吸納新增勞工,若要達至這個目標,無可避免要發展製造業。所以,製造業將是印度能否把人口紅利套現的關鍵,若不能向其龐大年輕勞動力提供足夠職位,不單未能發揮潛能,更可能有失業大軍出現,影響社會安定,經濟未能高增長之餘,人口多卻拖國家發展的後腿。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