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9日

EJ GLOBAL plus 政經優勢

中美對峙 吸引生產線轉移

國際商界近年追捧印度,不只出於人口紅利的考慮,印度還受益於地緣政治的天時配合,中美對峙不斷升溫,美國推動「友國外判」(friendshoring),令跨國企業大舉投向印度。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部分因素也涉及國際形勢,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拉攏北京,抗衡蘇聯,之後美國企業流行外判工序,減低成本,而中國捉緊了這個發展契機。

蘋果公司是國際公司應對國際變局的好例子。華府過去幾年不斷制裁中國科企,蘋果明顯察覺到這個趨勢,於是催促富士康等供應商加快在印度投資,減少在中國生產,去年首度同時在印度生產首批最新款iPhone,目前印度的iPhone產量佔整體約7%,預計兩年後可升至25%。

有「iPhone之城」稱號的中國鄭州去年秋季因防疫封城導致混亂,威脅最新款iPhone在聖誕購物旺季的出貨,令蘋果猶有餘悸,自此跟不少國際公司一樣全面落實「中國+1」策略,要在中國以外至少多找一個生產基地,以防萬一中國廠房供應斷裂,也有其他地方頂上。即使中國年初完全撤銷防疫控制,外商亦未因此放棄逐步遷移生產線的計劃。

民主政體成招徠

從外交角度來看,印度最大賣點是民主政體,在一眾潛在外判生產基地中,印度的民主自由價值觀最接近美國。如果企業減少中國生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美爭拗的風險,那麼,與其把生產移至越南等政治意識形態跟美國有很大分別的國家,倒不如到跟美國全面翻臉機會較低的印度。

然而,莫迪上台9年,逐漸展現他專制的一面,而且經歷過被殖民歷史的印度,未必會像日本那樣想加入西方陣營,印度跟美國的根本分歧不見得較中美之間小。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