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發生維基解密和斯諾登兩宗大型洩密事件後,當時的奧巴馬政府已下令加強保護機密的程序改革,尤其是捉內鬼,但特謝拉的案例反映,美國的國安人員只是「打上一場戰爭」,按已發生的事件來修補保密漏洞,這種思維不可能應付層出不窮的內部威脅。
僅事後補漏 無法預防
之前的行政命令要求在審核人員可否取得機密時,提升背景審查,主要針對是否支持激進政治意識形態,或者曾激烈反對國家政策。特謝拉雖然略帶反政府傾向,但明顯不屬於激進分子,而且洩密只是為了在網友面前顯威,故現有機制並不能預早找到這類內部人士的威脅。
許多數碼保安專家早已表示,隨着數碼文化漸漸深入社會,下一個洩密漏洞必然來自類似特謝拉這類人。美國政府的背景審查需要延伸至人員的心理狀態,看看他們有否洩密傾向,而且在更多網絡平台進行觀察,由目前主要審查在Facebook、Twitter等主流平台的行為,擴大至較小眾的平台。例如這次出事的網上論壇Discord,特謝拉是當中一個聊天群組的板主,這一點顯然是背景審查需要考慮的因素。
改革指令未貫徹落實
針對斯諾登透過USB等電子裝置把機密帶離政府建築,美國現時嚴格限制在儲存機密的房間內使用私人裝置,例如不准攜帶自己的手機、手提電腦、平板電腦、相機等,而特謝拉卻相反,把電腦上的資料列印成紙本再帶回家。鑑於現有措施出現盲點,導致一些原始甚至「兒戲」的取走機密方法反而未能防止。
在斯諾登之後、特謝拉之前,美國過去10年持續有零星洩密事件,反映因應斯諾登事件而頒布的加強保密指令,沒有迅速貫徹在各部門落實。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過度保密累事 國安更受威脅 |
上一篇: | 美情報系統百萬人共享如無掩雞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