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5日
安倍晉三2012年年底再度拜相,並推出他的「安倍經濟學」,用三招(又稱「三支箭」)改革日本經濟,推動GDP增長。8年過去,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改變?
8年前,安倍甫上台即公布「安倍經濟學」三支箭,分別通過大規模量化寬鬆(QE),令日圓貶值,從而降低實質息率,資產價格上漲,令飽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經濟泡沫爆破後的「失落20年」兼長期受通縮困擾的金融機構,其資產可以鬆綁,同時可一併刺激出口及旅遊,增加外滙收入。另一方面,政府透過擴大國家財政開支,增加基建及政府消費,推高GDP及經濟動力。
通過大水漫灌,壓低資金成本之後,日本政府又鼓勵民間投資。以上種種,都是現代貨幣理論(MMT)的基礎,而「安倍經濟學」在該理論成形之前,已率先為日本「開藥方」,走得更前。
圓滙大貶值 日股重踏升浪
國家放水,短期成效有目共睹:日圓滙價大幅下挫,由2012年最高1美元兌76日圓,到2015年跌至125日圓,跌幅超過四成;日圓大幅貶值加上低成本資金,有利融資孖展及貸款,加上資金尋找出路追逐回報,避免因貶值而失去購買力,因而投入股票,驅使日經平均指數出現大牛市,由2012年的低位約9000點,升至2015年一度超過20000點,短短3年升幅超過1.2倍。
自2013年6月起,日本亦走出通縮,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上升。然而,藥力的持久性並不明顯,2016年1月開始重現輕微的通縮,兩個月後日本央行更破天荒祭出負利率政策,減息至負0.1厘,至9月物價才重拾增長。
資產升值,利率降低,有助促進民間投資,增加就業。日本政府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當地就業市場,惟日本失業率不升反跌,由2013年4.3%,跌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1.9%,幾近全民就業,反映職位增長速度高於投入勞動力人口的增加。
資產負債表7年飆逾三倍
不過,無論是量化寬鬆、「安倍經濟學」還是MMT,都未能印證啟動印鈔機瘋狂印錢,政府包攬龐大債務,解決金融市場內部的拆借及流動性問題之後,能否成功傳導至實體經濟,從而促進國家發展及持續增長。
事實上,據日本央行數據,2013年1月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約為157萬億日圓,至2020年8月底安倍宣布辭職時,已暴漲至683萬億日圓,升幅超過3.3倍,但日本GDP增長則一直在+2%至-2%之間波動,今年受疫情影響,第二季GDP更按季大幅下跌近28%(以年率化計)。可見「安倍經濟學」對實體經濟的推動,效用不大。
貧富懸殊 生育意願降
要推動實體經濟,勞動力及生產效率缺一不可。日本人均GDP仍有進賬,由2012年的45300美元,提高至2019年的49200美元,7年間增幅為8.6%,可見日本人仍能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
然而,日本的人口結構問題嚴峻,走上老年化之路,勞動力比例近10年大幅下降。2010年,被視為勞動力的15歲至64歲人口佔比為64.1%,但在今年3月,日本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該比例已跌至59.4%。15歲以下的人口佔比,亦由2010年的13.3%,降至12%;65歲的老年人口,則由22.6%大幅攀升至28.6%。
「安倍三支箭」雖然解決了日本的流動性問題,卻令日本的「M形社會」結構問題更為明顯,量化寬鬆更進一步加劇貧富懸殊,資產價格暴漲,也令年輕人的生活成本飆升,導致生育意願急降。
要增加人口,不是鼓勵生育,就是引入新移民,也是安倍任內第二個重點希望解決的經濟及民生問題。在2015年他開始啟動「第二階段安倍經濟學」,推出新的生育支援及社會保障計劃,同時透過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會,計劃藉舉世矚目的體壇盛事吸引海外目光,並向全世界推廣日本,甚至有機會藉此放寬移民門檻,促進人口增長及國內經濟循環。
不過,支援生育措施成效不彰,政府政策未有顯著提高年輕人的生育意願。為提高政府收入,避免出現龐大赤字影響信貸評級而提高銷售稅稅率,也進一步增加家庭開支;至於東京奧運會則受新冠疫情影響,已延期一年,即使明年順利舉行,屆時能否重新吸引全球關注,也成疑問。安倍帶着他的「經濟學」未竟全功之憾,再次黯然走出首相府。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轉國運需數十年 位列名相待驗證 |
上一篇: | 一強局面難再 東瀛政壇風起雲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