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生產關係
在每個階段,人類社會都是由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兩大部分組成,構成「生產關係」,無階級的共產社會除外。
剝削者
少數掌握「生產方法」,即擁有生產所需資源、工具和技術的人,例如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封建社會的地主、工業社會的廠家等。剝削者是社會的上層結構,建立政治體制、法制、意識形態去保障其權力地位。
被剝削者
大多數作為「生產力」的人,勞動力一直被上層社會剝削,例如佃農、工廠工人等。
唯物史觀
隨着文明進步,人類的生產模式也會改變,在過程中部分被剝削者掌握新時代所需的生產方法,生產關係就會開始洗牌,直到原剝削者建立的體系被打倒,進入下一個社會階段。
階級鬥爭
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是由資本家及無產階級構成,而當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被資本家剝削勞動力時,就會團結一起並反抗資本家,形成階級鬥爭。
無產階級專政
經歷不斷的階級鬥爭後,數量眾多的無產階級最終必定能打倒資產階級,組成政府,處於權力頂端。而「無產階級專政」的最終目標,就是創造一個無階級的理想社會。
經濟理論
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
商品價值可分為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及使用價值(Use Value),其中交換價值就是商品的市場定價,而使用價值體現於勞動,即根據生產時平均需要多少勞動力而決定。
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的意思是資產階級透過壓榨無產階級的勞動力,例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等手段產生的利潤。剩餘價值是勞動者生產出來,但卻被資產階級佔有,用來累積他們的資本,於是形成剝削。
異化(Alienation)
無產階級遵從資產階級的意志來生產,也就是說他們勞動的成果最終並不屬於自己。於是勞動的本質就會「異化」,工人失去對勞動的自主權,對工作和生活失去控制,被資產階級擺布;努力從事生產只會令資產階級更強大,反過來削弱自己。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從推倒資本主義到國家資本主義 |
上一篇: | 馬克思點只共產主義咁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