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26日

許寶強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馬克思點只共產主義咁簡單

如果要尋找全球最多人談論,但卻最少人閱讀的思想家,馬克思肯定名列前茅。馬克思的著作之所以少人閱讀,也許並非由於他的書寫特別艱深,而大概是因為「多人談論」。與一樣具開拓性的同世代思想家尼采和佛洛伊德比較,曾長期為報刊雜誌撰寫政論時評的馬克思,他的不少著作,其實相對平易近人、條理分明。

然而,蘇聯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及隨之而來的「東西方」冷戰,逐步把馬克思的思想簡化,變成一系列的教條,在政權和大眾媒體推動下廣泛傳播,以至有關「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陳腔濫調和固執定見,充斥市面,也就消滅了認真閱讀和理解其思想的動機。因為,答案是好奇心和問題的殺手,自以為已完全懂得「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是什麼,缺乏對馬克思的好奇心,誰還願意仔細讀一讀《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

馬克思之所以廣為人知,大概是由於「共產主義」的理念,以及其於二十世紀的實踐。然而,正如我在其他文章指出,終其一生,馬克思都是一位研究資本主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留下的最主要遺產,除了以四卷《資本論》為代表的理論和歷史分析外,還有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視野,也就是唯物史觀(Historical Materialism)和唯物辯證法(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辯證法核心 從總體去理解

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視野中,有三個關鍵詞,就是歷史、辯證和唯物。所謂歷史的方法,就是反對先驗的判斷,或靜態僵化的分析──例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以自有永有的假設(如人是自私的)推導出私有產權、自由市場在任何歷史時空都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相反,馬克思認為,具體的情況需作具體分析,同一種事物或概念,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可能會產生相異的效果或意義。歷史視野的另一重意思,是事物或概念都有其由生至死的發展過程,因此研究資本主義時,亦需要追溯其源起、不同階段的發展和最終走向,而非視其為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型。事實上,不斷的變動才是資本主義的特質。

唯物也許是最易被誤解的概念。「物」的意思並非是物質,如槍炮、機械或糧食;唯物的意思因此也不是所謂「下層建築」(或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或意識形態)。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因此,他的「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所強調的,是在不同歷史時空中存活的人類主體和社會關係的重要性,也就是透過分析具體的、不斷轉變中的社會脈絡,以理解人類的活動和意識,以至不同的社會制度的形成和轉化。

特定條件下 努力改變世界

人類社會的發展儘管是一個充滿差異和矛盾的動態過程,但必須從一個總體的(Holistic)野視去理解,這是辯證方法的核心。「辯證法」反對靜態和割裂地認知事物,認為個別概念或事物要在總體中被理解,而總體則只能是一種由個別概念的差異、矛盾與多樣性組成的統一體(Unity in difference/diverse)。例如資本主義(或資產階級時代)這樣的總體概念,只能從當中的個別元素,包括生產、消費、流通、分配等差異、矛盾與多樣性中被理解;而資本主義的最終消亡,就像其他曾存在過的社會制度的消亡一樣,並非早由天定、自然演變,而是人類實踐(或革命)所造成的後果,因此理論與實踐之間,亦一樣存在相互連繫的辯證關係。

引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去研究資本主義,馬克思所看到的「貨幣」、「商品」、「市場」、「私有產權」和「僱傭勞動」,跟今日在香港大行其道的靜態觀點,並不一樣。他這樣說:「貨幣和商品,正如生產方法和生活資料一樣,並不是資本」(《資本論》,頁782),同理,他所批評甚至希望消滅的「私有產權」,亦並非是一種靜態的法權保障形式,而是指特定的歷史脈絡下的總體社會關係,因此「共產主義」也不是把所有私人財物公共化,而是嘗試改變資本主義的總體社會關係,組成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當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有關差異與多樣性統一的討論,在其《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導言》中有很系統的表述。他以生產、消費、分配、流通的多層次關係為例,嘗試說明我們不能割裂地理解這些概念,而必須從特定的歷史脈絡中思考它們的差異、共同性及關係。例如生產與消費的三重關係:(1) 直接的同一性:例如生產一張木枱同時就是消費一棵樹,而吃喝食物同時生產了身體;(2)以對方為中介:例如生產一張木枱需要消費者(如訂戶)作前提,購買和消費食物也需要農夫的生產作前提;(3)在實現自身中創造對方:例如木匠優秀的工藝設計催生了消費的欲望和主體,而消費者於吃掉食物時確證了農夫成為真正的生產者。他並非想說明生產和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想論證,「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

循此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馬克思的方法所重視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含義:「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

這種重視歷史、社會關係、矛盾互動的「多樣性的統一」視野,有助我們克服和超越片面和僵化的觀點,重新動態而總體地思考事物和概念的複雜關係,避免那些平衡「保育與發展」、「理想與現實」之類窒礙思想的套話,創意地解釋「保育就是發展、發展就是保育」或「理想的現實、現實的理想」的世界也是可能的,並嘗試在特定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條件下,努力改變現有的世界,尋找這些新的可能性。這大概就是200年前出生的馬克思,留給我們的方法和視野。願意試一試它是否還有用嗎?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