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希臘危機再現。德國向來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共同援助希臘,然而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任後,身為IMF最大股東的美國不再願意填補希臘債務的無底深淵,剩下德國獨力支撐。麻煩的是,德國9月大選在即,各大黨既不願對希臘開空頭支票,又不肯提出債務減免,事關兩者皆是票房毒藥。如是希臘今夏將無力償債,立即棄用歐羅。
歐盟本身也是危機四伏。英國脫歐不提,意大利公投後,中間偏左政府倒台,年內將有大選,目前領先民調的民粹「五星運動」,素來爭取意大利棄用歐羅。在法國,主張廢除歐羅的極右政黨候選人瑪琳勒龐隨時當選,連中間派的大熱門馬克龍,也猛烈抨擊歐羅淪為「低估的德國馬克」(A Weak Deutsche Mark),聲言若不改變現狀,10年內必然解體。與此同時,東歐國家波蘭、匈牙利在難民安置問題上又與德國水火不容。霎時之間,歐盟搖搖欲墜,彷彿一根手指頭便足以推倒整座堡壘。
歐洲選舉慎防美俄橫手
便在此時,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為歐盟注入了一支強心針。容克在今月發表了題為《歐洲之未來》的白皮書,史無前例坦承歐盟不足,並替歐盟構思了5種路向,要求歐洲理事會在年底前達成初步共識。5種路向之中,容克本人提倡的「多速歐盟」(Multi-Speed Europe),旋即獲得歐羅區4個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的首許,並於上周六紀念歐洲共同體成立60周年的《羅馬聲明》有所提及。歐盟前景乍現一線曙光。
多速歐盟的提議,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提出。某程度上歐盟已然在多速運行,只是有實無名:核心是歐羅區的19個成員國(如法國、德國),外圍則是使用本國貨幣的9國(如英國、瑞典),游離歐盟以外的又有挪威、瑞士等,各自與歐盟簽訂貿易同人員協議。不過,「必也正名」,歐盟名義上追求更緊密的聯盟(Ever Closer Union),堅持政策同步,所有成員國都要採用歐羅、都要接收難民,於是難免名不正則言不順,結果離心離德,鑄成英國脫歐大錯。
「差別待遇」(Differentiation)是歷史常態。美國立國初期,各州權力大至自成一國,可以自適州情制訂政策,時至今日聯邦與州份之間的角力依然激烈。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也是先設立經濟特區,集中發展深圳等地,然後再局部擴大至全國各地。差別待遇的原因,在於人望高處、水向低流。主次有分,無理由核心地區因遷就外圍地區而停滯不前,也無理由外圍地區要緊隨核心地區而上氣不接下氣,最好辦法是核心地區引領時勢,樹立榜樣,屆時外圍地區自然傾慕而來,借鑑經驗,酌量仿效。
多速運行的歐盟如要成功,法德應帶頭聯同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鞏固貨幣聯盟,甚至建立共同防衞系統,一旦希臘棄用歐羅,抑或波蘭拒收難民,官員也可以辯稱是多速歐盟的一種「特殊體現」,再也不會涉及到歐盟自身的生死存亡。
歐盟改革將會險阻重重。上任以來,特朗普反歐盟言論甚囂塵上,例如炮轟歐盟淪為德國工具(Vehicle For Germany),其競選團隊更與法國瑪琳勒龐密會,揚言將在法國大選進行「諾曼第登陸」(Normandy Landing),這些辭令非同小可,絕非隨便拿來說笑的。俄羅斯的普京則是另一變數,近月俄國疑操縱巴爾幹半島選舉,會否在法德重施故伎?不幸中之大幸,是美俄局勢變化反倒加強歐盟領袖的危機感,或可促使歐盟成員放下歧見,謀求共同福祉。容克便在白皮書警告:歐洲是時候學會保護自己,不能再妄想假力於人。箇中起由,極是明顯。
今年是歐盟前身成立60周年。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區域經濟成為世界潮流,歐盟身為全球最大共同市場,說來就像《笑傲江湖》的五嶽劍派,必須同氣連枝才能與美國、中國、印度分庭抗禮。英國脫歐,實是歐盟創立以來第一記重創,之後隨時陸續有來。歐洲有識之士總算看出問題所在,提出以退為進,只是時間緊迫,法國一個月內就有大選,歐盟最終能否力挽狂瀾,便要看上天造化了。
黃長東_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哲學碩士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房地產泡沫釀發展糾結 |
上一篇: | 走過烽火大地的香港「前銀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