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特朗普上任一個月,已經對美國政治權力框架、 兩黨制、白宮權力分配及外交政策等多方面顯著改變了過去的實踐。
首先是特朗普造成美國行政與司法機關的衝突。繼任之初,特朗普發布「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對於來自指定7國的公民(包括持有美國綠卡者)實行入境禁令,引起美國社會軒然大波。包括西雅圖聯邦法官在內的多個地方司法機構做出裁決禁止實行禁令,來自司法體系的反彈令特朗普也感到意外。但對於這一明顯缺乏傳統政治常識的總統來說,這種意外的反應並不意外。
特朗普競選期間已然是共和黨的一匹黑馬,他的極右觀點令他與傳統共和黨人價值觀涇渭分明。老派共和黨人如200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從選前的相對低調到過去一個月對特朗普的種種政策、行為進行猛烈攻擊。此次大選後面臨更大挑戰的,不是輸掉大選的民主黨,而是需要重新設置本黨方向與議程的共和黨。這是一個動態過程:要確保共和黨主流不附和特朗普的極端立場,同時回應選民的要求。而目前已有選民在媒體上公開表態,對於在去年的大選中投特朗普感到後悔,「他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一位自稱投特朗普的選民說。
排他性強 小圈子定決策
在總統決策圈子內部,近來美國媒體普遍關注特朗普的首席戰略師班農(Steven Bannon)的角色。班農被賦予列席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權力,他發起的Breitbart新聞網站被視為極右網站。主流媒體普遍認為,他的極右立場也是特朗普的信條。與「持極端立場人士進入決策圈」並行的一個事實是,在特朗普的內閣成員名單中,無一人來自民主黨,這與邀請共和黨人出任部長職務的奧巴馬形成鮮明對比。另一值得關注的是,與民主黨延攬學術界人士進入政府出任要職的傳統不同,特朗普對於美國主流政治、經濟學界的學者幾乎不聞不問,而美國擁有傑出研究能力的大學機構主要坐落於傳統上支持民主黨的藍州或搖擺州,學界人士的自由主義價值觀與強調「政治正確」的精英主義,與特朗普的反建制、反政治正確水火不容,也不願主動接近特朗普內閣。特朗普決策圈的排他性愈來愈強烈,後果將是,白宮決策圈將被一群思維與價值觀高度同質化的官員佔領,其決策只能代表一小群特朗普支持者的利益。
此外,在外交層面,特朗普與澳洲總理的不愉快通電、與墨西哥的持續糾纏,以及與中國的「拜年」聲明、處理朝鮮問題等,都體現出在外交政策方面,這是一個尚未做好準備的新手總統。但特朗普未來有可能從一個新手成為一名適應型總統(Adaptive),適應來自團隊內外的壓力與建議,這一點從上任不足月餘的特朗普內閣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弗林的辭職即可看出。面對外界壓力,他不得不放棄弗林,並向俄羅斯喊話要求俄歸還克里米亞。當然,美國在特朗普4年內的戰略可能會經歷迷茫期。奧巴馬任內雖然實質動作不多,但畢竟提出「重返亞洲」戰略,並將俄羅斯與中國視為對手。特朗普在競選中雖然同樣將中國視為美國經濟的敵人,但更多是將中國當成一張用以擊敗對手的「就業牌」,而在定義中國在美國的戰略地位中並沒有明確答案。這也符合特朗普提出的「美國第一」口號:在特朗普任期內,一個「內向」的美國將把重點放在國內經濟上,這雖與奧巴馬的方向一致,但結果可能會截然相反。
如今,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可能都會同意這樣一句話:過去一個月內,特朗普做的事比奧巴馬8年做的還要多。
張倩燁_政治風險顧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國民黨幫了蔡英文大忙 |
上一篇: | 從傳道到公仔箱 阿一:香港是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