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
今年8月中,一名5歲敍利亞男童在逃過空襲後血流披面、神情呆滯的新聞照片不僅震驚世界,還讓世人開始關注到敍利亞西北部重鎮阿勒頗(Aleppo)的血腥戰況。事實上,自反政府武裝於2012年7月在阿勒頗揭竿起義以來,該市便一直受到戰火蹂躪。
阿勒頗由於戰略位置重要,故一直是敍利亞內戰的主戰場,對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更被西方媒體稱為「敍利亞的斯大林格勒」。4年來反對派武裝和政府軍反覆爭奪該市的控制權,戰況慘烈。
自今年9月以來,阿勒頗戰況轉趨激烈,在政府軍大規模地面攻勢和俄敍空軍猛烈空襲下,以「敍利亞自由軍」(FSA)為首的反對派武裝在城南的防線陷於崩潰,被迫退回城東的根據地;而政府軍則加緊由南面和西面採取鉗形攻勢,試圖一舉圍殲困守城東的兩萬名反抗軍。過去兩星期,敍利亞政府軍增加對該市的空襲,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反抗軍盤踞斷巴沙爾財路
阿勒頗之所以具戰略價值,不僅因為它是敍利亞第二大城市兼第一大工商業中心,反抗軍若能徹底佔據該市,便能以此作為反抗巴沙爾政權的大本營,甚至和位處南部的首都大馬士革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阿勒頗是敍利亞西北部的交通樞紐,距離土耳其邊境只有40多公里,彼此間有主要公路連接。自內戰爆發以來,美、英、法和土耳其政府便是透過這條邊境補給線,向敍利亞反對派源源不絕地供應武器和軍需物資。倘若阿勒頗被攻陷,反抗軍不單會失去主要戰略立足點,屆時連這條他們賴以生存的陸路大動脈亦將被切斷,故此反政府武裝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衞阿勒頗。
對於巴沙爾政權而言,阿勒頗也有着巨大的經濟價值,蓋石油出口向來是敍利亞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內戰前,敍利亞東部主要產油區的原油,便是透過跨越幼發拉底河的輸油管,向西經阿勒頗,再直達西岸最大港口城市納塔基亞(Latakia)出口海外。
可是,自從阿勒頗戰事爆發以來,叛軍大舉破壞市內的石油管道設施,令敍利亞的石油出口幾近停頓,嚴重削弱了巴沙爾政權的收入來源。故此對大馬士革而言,要重啟石油出口,就必須奪回阿勒頗市。
不過,政府軍企圖奪取阿勒頗的攻勢在過去幾年來並不順利。自內戰開打以來,雖然巴沙爾政權得到俄羅斯供應大量重型武器, 包括升級版的T-72坦克和連俄軍本身也裝備不多的新型T-90主戰坦克,在火力上佔絕對優勢。
文化浩劫不亞於人道災難
可是,鑑於阿勒頗市內建築物密集,街道縱橫交錯,可供反抗軍士兵輕易藏身;再加上反政府武裝手上擁有大量由美國和沙地供應的「陶」式(Tow)反坦克導彈,在阿勒頗爭奪戰爆發初期,政府軍裝甲部隊便曾多次在城內,被匿藏在建築物或街角的反抗軍用反坦克武器伏擊,導致損失慘重。
及後在俄羅斯軍事顧問的建議下,敍政府軍改變戰術,不再以地面裝甲兵強攻,而改以地氈式轟炸代替,務求徹底夷平阿勒頗城區,令反抗軍再無藏身之所。
不過,敍空軍的濫炸卻造成該市大量平民傷亡。據估計單是在2015年上半年,敍軍戰機便在市內投下了至少7000枚鐵桶汽油燃燒彈,造成最少3000名平民喪生。聯合國安理會早在2014年底便通過了「2139號決議」,禁止敍利亞政府軍使用這種武器。
阿勒頗之戰不僅是一場人道災難,亦是一場文化浩劫,皆因該市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紀,舊城區內有大量亞述、古羅馬、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時期的珍貴遺跡,早在1986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可是,經過4年戰火摧殘,相信大部分古蹟已蕩然無存。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救援伊波拉疫情 拉近港非距離 |
上一篇: | 百四萬敍童失學遺禍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