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16日

陳家豪 科網人語

開放才可致勝 豈能脫離內地

在數字經濟的萌芽期,香港憑着開放的經濟政策,順應內地經濟起飛帶動的貿易需求,在亞洲四小龍中曾經扮演領頭角色。當年的金融服務業因為要應付日漸頻繁的交易量及多變的市場需求,在政府的低稅及積極不干預政策驅動下,吸引了眾多國際企業在港設立區域總部。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建設如新機場、新貨櫃碼頭、跨海電纜一項接一項落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在早年的金融科技應用上,香港也比競爭對手更早推出不同的資訊科技應用,例如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TGS)、交易所新清算系統、 八達通等。經濟發展蓬勃也促使通訊設施如3G流動網絡、光纖寬頻等滿布全港。以上種種不但令港人引以為傲,也讓多家本地巨企有機會把賺來的豐厚利潤用於全球投資。

創科基建姍姍來遲

好景不常,香港在長達幾十年經濟蓬勃期建立的「生產線」,面對經濟轉型,以及擺脫不了「掙快錢」營商習慣,逐漸變成雞肋。由於企業營商手法守舊,安於現狀不願意踏出安全圈,經濟發展在回歸後的幾年開始放緩。再加上政治爭拗頻繁,公務員體制及政府架構未能按社會需求更新,由政府按傳統思維打造出來的計劃如郵輪碼頭、電子支票、港珠澳大橋、高鐵項目等,也因為一些不應發生的錯誤而令效果打折扣。

就算是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在過去一年多也未能發揮理想作用,創科發展舉步維艱。本來應該早早建立、有利香港維持競爭優勢的基建項目,例如引進國際大型數據中心進駐、IT人才培訓及吸納、Faster Payment電子支付系統、各種區塊鏈應用測試及標準制定、 API Banking、網絡身份(eID)及聯網客戶背景資料庫(eKYC)等,卻一直姍姍來遲。

最近社會愈來愈多人以為香港可以跟內地劃清界線而「獨善其身」,但事實上,香港從港英年代開始一直發展至今,正是依賴開放型經濟去吸納全球資金。無論以前或將來,東西方市場通過香港作為聯繫人而產生的附加價值, 就是本港經濟繁榮的主要元素。如果以上提及的種種新基建再加上新政策早已落實,以香港得天獨厚的身份,理應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創科產業及數字經濟等方面如魚得水。

陳家豪  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