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
2013年,歐洲科研機構「未來食物研究室」(Future Food Studio)研究員Hanni Rützler,成為全球第一位吃下以牛隻幹細胞培育的「試管肉」漢堡,她的評價是口感與真肉頗相似。
10年後,正當「植物肉」(Plant-based Meat)在疫情經歷銷量大幅升勢後,近來,流行程度「漸現疲態」;相反發展「不慍不火」的「試管肉」,漸漸受到重視。能否「後來居上」,關鍵在於味道是否更接近真肉。作為一種細胞農業成品,「試管肉」到底如何製造?能否大大解決因畜牧帶來的環境問題?
「人造肉」發展備受全球關註,全因有望解決環境及道德問題,除了減少屠宰和善待動物,亦避免傳統畜牧業於飼養、運送動物時,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尤其養殖牛隻產生大量甲烷。現時發展成熟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大類:從豆類、堅果、穀物、菇類等提取植物蛋白,再加工製成「植物肉」;還有稱作「試管肉」(Lab-grown Meat)的培養肉,即是在實驗室利用動物細胞培植肉品,因過程中毋須擔心微生物污染問題,也不用施打抗生素,故又稱為「乾淨肉」。
揀選人造肉時,消費者主要考量營養成份和味道。作為蛋白質代替來源,兩類產品在提取營養技術已有不錯發展。味道方面,自從Impossible Foods從大豆根部提取血紅素代替動物血紅素,使植物肉具備真肉相近的纖維結構和富有肉味,為人造肉發展打了一支強心針。
植物肉發展受阻
然而,近年「植物肉」發展不復當年勇,包括規模最大的Beyond Meat。引述《彭博商業週刊》資料,該公司於2019年上市時,迎來金融海嘯後的矚目招股,及至疫情期間,其產品與真肉價格收窄,進一步推高行情。可是,在真肉價格回落後,相關銷情明顯下降。除了來自主流肉類業競爭,去年尾創辦人Ethan Brown於《紐約時報》的氣候會議明示,阻礙「植物肉」發展一大關鍵,民眾對產品的食安疑慮,例如加入添加劑等。
反觀「試管肉」,靠細胞培養技術是否更具發展潛力,不用像「植物肉」加入外界眼中成效未明的營養添加劑,以及精細還原真肉味道?未有答案前,不妨先瞭解製造原理。《科學人》報道,製造「試管肉」或包括以下流程:首先從豬、牛、雞等身上分離出幹細胞,再於生物反應器培養,慢慢分化出肌肉細胞或纖維,產生類似「碎牛」的人造肉。
聽落「試管肉」似乎更有先天優勢,衹是相關技術仍在發展中,日後產品能否在味道和營養方面突破,仍是未知之數。相關發展不時傳出好消息,繼早年新加坡批准製造商銷售「試管肉」後,近年Upside Foods也獲得FDA批准銷售相關產品,「試管肉」有望在更多國家推出市場。
環保成效存疑問
不過,發展「試管肉」是否有利環保存有疑問。2019年,牛津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環境學家John Lynch和物理學家Raymond Pierrehumbert一項研究顯示,長線看來,人造肉不一定有利改善氣候問題。以牛肉為例,「試管肉」在培養過程中,主要產生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而傳統畜牧業則主要產生甲烷。甲烷在大氣停留期約12年,而二氧化碳則可纍積千年,生產「試管肉」有可能加劇溫室效應。未來「試管肉」發展能否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待觀察。
然而,根據Good Food Institute資料顯示,全球不少地方已大力投資開發「試管肉」,可見外界抱有不錯期望。說到背後目的,除考慮環境效益,各地政府投入主因,還在於改善糧食供應。以新加坡及以色列為例,比起環保,目標似乎更希望讓國家自給自足,以應對因地緣或政治帶來的糧食危機。
撰文:黃紫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