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日
唐高宗李治(628-683)、宋高宗趙構(1107-1187)、清高宗乾隆(1711-1799),三人的廟號都是「高宗」,都是成年不久便當皇帝,繼位時,李治21歲、趙構20歲、乾隆24歲,他們都維持了很長的政權,李治34年,趙構60年(在位35年,太上皇25年),乾隆64年(在位60年,太上皇4年)。
後代史官稱趙構重建趙家政權,是「中興之主」,事實上,他向金國稱臣,屈辱無比,借主和派秦檜之手殺岳飛,將罪過洗得一乾二淨。
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統治期間有多場戰役,又怎會不民不聊生呢?晚年重用大貪官和珅,權傾二十多年,乾隆死後,嘉慶馬上抄其家,故有「和珅倒,嘉慶飽」一說,乾隆收集奇珍異寶無數,如果用來扶貧,相信聲譽會更好。
所以,宋高宗和清高宗的「高」,只是高壽,可以遊山玩水,未至於亡國。大金不思進取,加上北宋文化的夷華觀念還是有的,沒有太多漢奸;不如明朝,太多三藩吳三桂之輩了。
至於唐高宗李治,一開始便被唐太宗李世民定位為「仁厚弱懦」,不如自己的「剛猛好勝」,當時有力爭位者有4人,長孫皇后的3名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加上楊妃(隋煬帝之女)所生的李恪。
李世民認為李泰和李恪都像自己,文武雙全,他嫌李治能力太弱(可能是裝出來的)。可是,若選李恪,君權便回到隋楊血統,重臣長孫無忌當然不同意,最後李承乾李泰互鬥,兩人皆被貶,長孫無忌支持李治,所以,李世民要李治多謝舅舅。
有願皆得
李治當上太子時還未足17歲,學習治國沒幾年,唐太宗便去世了,時年51。求長生,服仙丹,從秦始皇開始,大多數老皇帝都有這樣的毛病。
李世民託孤於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李勣等,年輕皇帝都遇上權臣治國的情況。惟李治居然敢將大他4歲的「繼母」武則天(唐太宗的才人)納為昭儀,還在幾年後立為皇后,可見此人色膽包天(果然有李世民基因),也有政治手腕。
唐高宗在位初期的年號是永徽,史稱「永徽之治」,是繼「貞觀之治」的好時光,唐朝在高宗時期的版圖最大,平定了高麗與百濟,東起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部分百濟領土,西包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承天順化省等皆入中華版圖。要知隋煬帝亡國原因之一是三征高麗,唐太宗亦因三征高麗失敗,成為貞觀敗筆。
其後,唐高宗又用武則天擊敗權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人,唐高宗「有所願,皆所得」,最後國亡於武則天,則因健康原因,早死而矣。否則又是另一段歷史!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