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
舊社會家庭悲劇故事——有人被害死去,雖然捉到犯人並判死,但分明是遭到冤枉的,其家人唯有乞討一塊大席(蓆),用來卷(捲)起行刑後的犯人去殮葬。只是,當演到「卷席筒」動作時,卻反而引來台下不少笑聲。
河南曲劇古老戲《卷席筒》,首次在香港戲曲節亮相。疫情關係,好幾年沒得看戲曲節了。今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節目組終於再次主辦「中國戲曲節」,點了這齣戲。
歷屆戲曲節節目,必然涵蓋京、崑、越、粵地方名劇,為香港觀眾安排不常看到的劇種,引進罕見但著名的老戲,讓我們長知識,走進戲曲世界,接觸各處「冷門」戲曲文化,賞味不同地域的傳統藝術特性,十分難得。
爭當死囚
《卷席筒》不屬於歷史小說什麼重大題材,也說不上什麼深刻哲理思想,是古樸農村戲,生活氣息濃厚。話說唐代登封縣曹家灣村鬧出人命,曹老爺(李亞軍飾)中毒身亡,曹家大媳婦(劉青飾)被誣下毒,在貪官酷刑下定案,判成死罪。
曹家二兒子蒼娃(前半部飾演者為常向克,後半部飾演者為楊帥學)正直善良,不值母親(大兒子繼母,二兒子親母,馮彩雲飾)欲獨吞曹家財產而設下的害人詭計,為了救出蒙不白冤的嫂嫂,憐惜哥嫂一雙小兒女(晉紅娟、高玉慧飾)無人照顧,蒼娃決意一人頂下殺人罪。
這個仗義以一人換三人,替嫂子坐牢,爭着當死囚的蒼娃,是全劇主人公。以文丑應工,塑造出純真憨直的好人。
舊時代農民多忙於務農,只在農閒時才大夥兒圍起來聽戲。貫穿單純戲路的戲曲特別受歡迎,不用引經據典,通俗易懂,成為老百姓容易以真嗓看着哼出的熟悉生活小戲,最能收到勵志和寓教於樂的功效。
蒼娃跑到縣衙「自首」,他害怕刑後遭野狗吃掉,請求嫂嫂買張蘆席,扒個土坑把他卷起來埋藏。嫂嫂挨門乞討買席錢,夾着卷席,趕到刑場去。真實的物質匱乏庶民生活題材,村民感受特別深。
乞討席錢
劇情發展下去,峰迴路轉,新到任查察民情的巡按大人,剛巧是蒼娃那進京考得狀元歸來的哥哥曹保山(張轉社飾)。覆審之後,真相大白,冤案得到平反。
這時,俏皮活潑的蒼娃故意裝死,跟嫂嫂開了個大玩笑,演了一場點題的「卷席筒」。
嫂嫂哀傷地把「屍身」卷進蘆席,蒼娃則輕鬆地轉動卷席來配合。嫂嫂不敢直視死者容貌,回頭準備用繩索綑綁,「屍體」卻從席筒底鑽出來,嚇得嫂嫂半死,而明白內情的觀眾給逗得嘻哈笑。
編劇有意讓百姓從貧困苦澀生活裏苦中作樂。苦中作樂的橋段,目的不在以詼諧風趣手法來呈現小人物淒涼命運,而是嘗試以喜劇形式,沖淡原來事故的悲情,令觀眾釋懷。
傳統所說的悲,是好人遭遇磨難或含屈而歿。所謂喜,無非是否極泰來,功成名就,夫妻骨肉團圓。不要做壞人,好人有好報,一切可轉悲為喜,得到幸福美滿結局,人們甘之如飴,積極面對,不再為不公平社會產生怨懟情緒。
曲劇《卷席筒》就這樣風靡一時。傳統文化遺產固然要認識和保護,更重要是,掌握基本美學,延續創作,讓古老劇種之美,不與時代脫節,反映更多新時代生活題材,為今天青年人啟迪新的藝術趣味。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