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說到知行關係,不能不提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知行合一說經常引起誤解,皆因這違反常識。知與行是兩個不同概念,一般人都分得出知與行是兩回事,有時人會知而不行,有時卻行而不知。3歲或以下幼兒,便經常行而不知,因為嬰兒生下來,未能分清善惡、對錯、好壞,見火則伸手觸摸,被火炙覺痛,才知摸火是錯、壞。學會如廁,得到讚賞,方知是好事。
好好惡惡
宋儒認為:知而不行和作惡,皆因受私慾蒙蔽。《傳習錄》記載了王陽明與徐愛的對話。徐愛問:「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悌者,卻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王陽明曰:「此已被私欲間斷,不是知行本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後別立個心去惡。」
好好色第一個「好」字,意思是嗜好,惡惡臭解作厭惡「惡臭」。王陽明說的「本體」,便是天生的良知。他認為:人對外物和他人的行為,可以不假思索的判斷其為善惡、對錯、好壞。我們見到「好色」,毋須思考或研究其好在哪裏,立即有反應——喜歡它(好之)。嗅到「惡臭」,立刻厭惡之,是之謂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概念可分開知、行和先、後,實際上兩者同時顯現,正如孟子說的: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即起惻隱之心。近年,西方知識界講embodied knowledge——例如運動員的「肌肉記憶」——都接近陽明這個意思,良知正是不學而知的「知」。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