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吾亡友林燕妮晚年曾對我言,想用文言文寫作。你估不到吧,這位被金庸譽為「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洋才女,到頭來信而好古。林小姐身兼中文系碩士,師從饒宗頤教授,當然識寫。文言文瀟灑,林小姐也瀟灑。但怎麼不寫呢?她說:「沒人懂。」流行作家首要照顧讀者。引而申之,必有人本來具備能力讀和寫文言文,只為從俗,收起來不用,像許多美好事物,愈溝愈淡,劣幣驅逐良幣。
稱讚林燕妮的金庸,文筆就文白夾雜。隨手翻我喜愛的《倚天屠龍記》,滿紙:「傷我三哥之人,其意在於屠龍刀……」「圓真手指一熱,全身功勁如欲散去,再加重傷之餘……」豈屬五四以來提倡的純正白話?我敢講,正由於金庸文白夾雜,才方便敍事。文言永不過時,反更生動。
文言好處在不囉嗦,即使五四後打電報仍用它,省字數省錢,印成書亦環保些。
五四諸公錯了,文盲率高不因文言,因教育不普及,推行白話文以來適逢教育普及,遂倒果為因了。吾師鄺健行博士本月初病逝,容我在此提提紀念。鄺師專研八股文,他說過:「漫長的科舉時代,人人學八股文惟恐不及,清朝廢科舉至今才約一百年,怎麼已經拿不出任何一篇八股文、要像考古般研究呢?可見替考試服務,離開了考試便煙消雲散。」(大意)文言文何嘗不是?反過來,現今考作文不敢不用白話文,怕扣分,其實無關親切易學,尤其對於各地的方言者,白話文亦非「我手寫我口」,離開試場,上網,港生寫粵語火星文。乃至本地書報文筆日益水平下降,白話文哪幫到?
優雅簡約
所以,白話文並沒絕對優勢。文言文則優雅簡約,無縫銜接五千年中華文化,還有意想不到好處:
文言文從上古到近代相對穩定,反而五四諸公的文章今天讀來已佶屈聱牙,通曉文言文,一勞永逸,尤合經濟效益。
期待改革
若你是本土主義者,唐詩「寒梅著花未」的開花未、《三國志.張昭傳》「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的聽乞食啦,是否更接近廣東話?廣東話萬歲!
若你是愛國主義者,白話文許多新詞語借用自日本,國恥啊!根本,日本人何曾看得起白話文?他們崇拜的是中國古典文學。說來說去,香港並非沒教文言文,由高小到DSE,你業餘自學某種外語三五年也起碼識寫識讀吧,建制教育傳授此本國文體如斯漫長時間,到頭來大部分畢業生靠語譯才讀得明古書,大部分畢業生亦一生不會寫文言文,或者中文科老師也不會寫,可見建制教育幾失敗!我想法比較乾脆:一係,索性從課程中刪除文言文,好過半天吊;一係,認真改革,甚至廢除所謂白話文,復興古今四海通行的文言文,專心學好它,達致人人識寫。我當然欠具體方案,期待專家出手。
臨尾戴多次頭盔,本欄一連三篇談這話題而竟不以文言行文,自相矛盾,卻正如林燕妮說,我寫得出,君看得懂嗎?興許君看得懂,但廣大群眾呢?我希望有一天,撥亂反正,全民重拾好東西。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