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日
1949年,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出版了《第二性》(The Second Sex),書中有句名言:One is not born, but becomes a woman(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開啟了現時英美流行的性別政治。若將這句話改寫為「女人的生理性別 (sex)是天生的,社會性別(gender)則是後天形成的」,意思更清楚。
生理性別指人生下來是男是女。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男女應扮演的角色、遵守的行為規範(即男女的社會性別)都有差異。往昔是男尊女卑,現今是男女平等。往昔是男比女優秀,現今不單男女同樣優秀。隨着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入後現代社會,知識型和服務型經濟,女士已愈來愈比男士優秀。英美即如是。
差別大幅收窄
曾在2010至2015年擔任英國自民黨和保守黨聯合政府副首相顧問的Richard Reeves,在Of Boys and Men一書中,列舉了以下統計數據:在OECD(經合組織)國家,女生讀寫能力已拋離男生。往昔男生數學遠較女生出色,差別逐漸縮小。女生數學能力追上來,科學和科研表現隨之亦巾幗不讓鬚眉。
幾百年來,美國8所長春藤大學都男生佔大多數,現今女生已佔大多數。雖然若干學系仍然男多於女,但數目遠不及女多於男的學系。在美國,雖然Fortune 500大企業中,只有44間公司的CEO是女性,佔8.8%,可是半數公司經理級人員是女性。美國在1980年只有4%女律師,現今是43%。
在若干領域,男女差距仍然甚大,例如:美國創業投資,只有3%投放在女性的初創企業。軍隊依然男性佔大多數。收入最高、權力最大職位,只有少數女性能染指。反之,中等和低收入行業,男女差距已不顯著。若干行業,如護理、秘書、助理、幼師和小學教師等,已近乎給女性壟斷。若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再過多一兩個世紀,愈來愈多工作由AI和機械人擔當後,也許輪到男性要爭取平等了。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