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孔子之後有孟子,將儒家學說推進一層,完善之。老子之後有與孟子同一時代的莊子。儒家和道家均得傳人。老子講情意我的「純化境界」甚少,由莊子以詩意的文字補足。勞思光稱讚莊子「為先秦道家學說中最成熟者。凡老子未及詳論之義,莊子皆推衍而立說……展示情意我之境,及破除形軀我、認知我之理論,莊子皆遠勝於老子」。
名利知識道德
莊子反對德性和認知,「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爭,這裏解作追求。追求盛名,敗壞道德,互相傾軋。追求知識,便要爭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名、知兩者都是「凶器」,刻意追求均無益而有害。
莊子理想的「真人」、「至人」,不爭世俗的名利、知識和道德。「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鏡唯一的用處是映照外物。無物可映照時,就一片澄明。至人將自己的心比喻為鏡,只映照而不藏(擁有),就能勝物。
世人為名利不能不相爭、不相軋。為求知識深博,德性高尚,在莊子眼中,都是「害生」的行為。勝物,就是不受外物支配奴役,不當虛名榮華的工具。就算做好人好事、支配外物,都是以自我為工具,同樣不能勝物。不能勝物就會「傷生」。勝物才能不傷,不傷才能保存「真我」。這個「真我」,當然是情意我。
莊子也有所追求。他追求的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追求的是「無用之用」,在《人間世》中,莊子借伐木的故事道出了「無用之用」的意思。良木因有用而被斬伐,無用的大樹卻得免。莊子如此歌頌此樹:「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說自己「不材」,不是謙虛,而是讚美。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