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29日

占飛 忽然文化

「我」的情意結

如今,人人日常將「我」掛在口邊——我喜歡去日本旅遊,我不喜歡吃辣……古人是不會這樣說話的,寫文章亦不會隨便用個「我」(予、余等)字,因古代重視尊卑、輩份以及社會地位。

下屬怎敢對上司自稱「我」?臣子怎敢對皇帝自稱「我」?子女對父母、弟妹對兄姊,也不敢隨便自稱「我」。若然,便是傲慢、無禮。

人人每天說幾十次「我」,究竟是否理解「我」是什麼?有什麼成份?美國心理學家馬斯勞(Abraham Maslow, 1908–1970)認為:人的需求分五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實現自我」。人人真的了解他/她的自我是什麼嗎?不了解的話,怎樣去實現?

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中將自我分為四。「(1)形軀我——以生理及心理欲求為內容。(2)認知我——以知覺理解及推理活動為內容。(3)情意我——以生命力及生命感為內容。(4)德性我——以價值自覺為內容。」若以此為自我理論,便相當粗疏。比如他將生理及心理欲求看作是形軀——即身體——的欲求。人有性需要,這是生理欲求,但大多數人,尤其是女性,只能和情人有性行為。這肯定不是純生理欲求,而涉及情意我了——情感與意志的「我」。

有論者提出,宗教信仰屬於哪一個我?信仰,不是生理亦不是心理欲求。不信教和無神論者沒有這個欲求。信仰亦不是認知或道德問題,更和情意無關。那豈不是又要加上一個「宗教我」或「信仰我」?但無神論者何來此「我」?

向前看向後看

勞思光表示,「四我論」只是用作分析的設準(postulate),「只表示一種整理問題的方法」。他用以辨析道家之要義,相當精練切要。他指出:老子反對儒家,便是否定德性我。《道德經》有云:「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春秋是「大道廢」的時代,孔子提出以「仁、義、智、禮、忠信」挽救周文疲弊,結果反而亂上加亂。如果儒家那套行得通,世局早就不會那麼黑暗混亂啦!老子認為:講仁、義、禮不只沒用,反而是「亂之首」。絕之棄之,反而「民復孝慈」。

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和法家是向前看,提出新社會藍圖。儒家和道家都是向後看的復古派。《禮記》記載,孔子相信三代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以及「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小康社會。唯有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重建禮治,天下方可太平,百姓可得幸福。老子則主張「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主張無為,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稅太多太重,民不得溫飽。在上者太有作為,民怨滋長,社會便亂,「難治」。

道德弄巧反拙,知識對個人的幸福和為政善治亦沒用。《道德經》云:「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民智多,便難治。民愈蠢,愈易治,否則「法令滋彰(愈來愈多),盜賊多有」。無為最好。「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是否定認知我矣!

如何達至化境

此外,老子亦否定形軀我。老子不是提倡修煉成仙,不吃人間煙火,而是生活盡量簡樸,有衣穿就可以了,不必華衣錦服。吃得飽就足夠了,不必珍饈百味。老子甚至像柏拉圖般反對藝術,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以及聲色田獵之樂,便會「害生」。得道者不為。

勞思光認為,整部《道德經》「力破德性我、認知我及形軀我。蓋以為德性,認知及形軀悉為『執』也,於是而有『無為』之義」。為政要無為,做人也要無為。無為,情意我才能達「純化境界」!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