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日陪老妻shopping,留家溫習的中四兒子忽然傳來短訊:「買個豬心,上堂解剖用。」豬心臟與人類心臟大小相若,今年年初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便進行了第一顆基因改造豬心移植到人體內的案例,的確值得在生物課學習,但眼前,兒子首先也該學習些生活常識——他以為什麼東西都到便利店就有得賣嗎?
老妻「無飯煮婦」,不比港孩懂事多少,問我:「豬心要到超級市場找吧?」我搖搖頭,事情沒這麼簡單,凍肉舖也不會有,只能到「濕街市」碰運氣。現今香港許多街市並非真街市,我們住這區更少。豬雜(豬內臟的統稱)屬於下欄,難登大雅之堂,物質富裕,講究健康飲食之下,除豬膶(肝)之外,其他都不易購得,直接供應給餐廳了。
踏破鐵鞋
豬腰豬肚不是腰不是肚,是胃和腎;豬小肚是膀胱,本報同文介紹過意大利米芝蓮食府拿來煮Pasta當寶,聽落怕怕;還有豬生腸是輸卵管,豬橫脷是胰臟……從名字的隱晦已感到諱莫如深。即使濕街市一般也主要賣豬肉,豬雜嘛,只不過「棄之可惜」而已。舉例豬肺,杏汁燉白肺湯足以令人垂涎三尺,但原材料僅十元八塊,賤物鬥窮人,把血淋淋一大個肺腑洗成白肺極花工夫,要不斷「啤水」,可謂水費都蝕。
岔開一筆,牛雜處境同樣尷尬,看過一篇報道,香港現存到上水屠房的「執雜佬」只兩人,大部分吃到的是雪藏貨。可想而知,每天清晨去撿拾遺骸何等厭惡性,沾滿一身腥臭,執雜佬把鮮牛雜送到指定店家。味道特別好嗎?略勝一籌;特別好賺嗎?卻不見得,好賺就不會只兩人做啦。
許多工作、產品如是,明明辛苦錢,收穫不成比例,世界豈有公平?那麼,怎知道哪間售賣鮮牛雜?飲食界前輩教我,牛有四胃——一個叫牛柏葉,常見於茶樓;一個表層呈絨毛狀,叫毛肚/草肚;一個同樣以形似取名金錢肚;還有一個叫牛沙瓜呈皺紋狀,口感不俗,一般雪藏貨沒牛沙瓜,如果你吃的牛雜麵裏有牛沙瓜或者可指定要,即代表它源自新鮮貨,味道較佳。但亦僅此罷了,你以為真箇山珍海錯嗎?
回頭說,踏破鐵鞋,來到濕街市,問一間豬肉檔,答要明天預留,趕不及。豬心為了上課,過程本身亦是一堂值得上的公社通識課,像日本電視節目訓練孩子完成採購任務,現實並非打機撳粒掣搞掂,下次若要買牛眼解剖(我中學試過),愈發大考驗。
以身作則
再往另一間,走運,高高掛着一顆,只售10元,女肉販醒目說:「買來做實驗嗎?另有一副完整些的。」大概她早知沒人會買來炒了。平「心」而論,豬心煙韌味濃,小時候嘗過,印象不差。
老妻連忙付款掃晒,兼問個蠢問題:「要放雪櫃冰格嗎?」女肉販笑道:「不是吃的話,不怕變壞,放冰格反而怕出水。」乍聽「不是吃」三字,我驟感一絲不安,浪費食物,似玩玩吓,隻豬死得冤啊;卻想深一層,名副其實以身作則,牠等於擔任學生們的「大體老師」,總算一段因緣,六道輪迴,願牠善地重生。
撰文 : 余家強
(編者按:余家強最新著作《佛系推理》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