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
楊秀玲(Sally)是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
也許你聽過保良局,卻未必去過它的博物館。博物館其實位處鬧市——銅鑼灣禮頓道,每逢星期一至六都是免費開放予公眾的。「你一定要提醒讀者,好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博物館是可以參觀的!」她在訪問內不只一次叮囑道。網上有預約系統,你亦可以walk-in。適逢今年是該局中座大樓的九十周年慶典,局方上個月還舉行了兩天的文化活動,吸引了1700名市民參加。
在以下訪問,Sally為讀者導賞館內文物,也會談及保良局逾百年歷史的角色轉變,當中歷經了什麼人和事,在一些孤苦無依的市民的人生交叉點,提供了什麼指引和幫助。
個子嬌小的Sally,踏着一雙銀色高跟鞋來到門口迎接記者。
坐下訪問前,她先介紹保良局中座大樓的建築風格。「中座大樓在1932年建成,今年為九十周年。它現時已獲政府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建築風格是新古典主義,特徵包括有羅馬式的圓拱屋頂、束棒裝飾—— 束棒象徵團結。」保良局早於1878年成立,早期設於上環,後來才搬遷至銅鑼灣。
入到室內,掛着多副巨型對聯,都是不同學者的墨寶。「其中朱汝珍最特別,因為他是前清遺老,他在最後一屆科舉考獲榜眼,即是第二名。這墨寶不單由他書寫,內容也是他的創作。下面留下的『敬撰并者』就是這個意思。」朱汝珍曾經居於香港,在香港大學教過書。
姚得中是另一個特別人物,他不單擔任保良局總理,也是中座大樓的建築師。館內的關帝廳留下他的「玉照」(當時真的叫這些照片做玉照),註明他捐了500元。上世紀三十年代,整個保良局中座大樓的建築費用為10萬元。
保良局的宗旨是「保赤安良」,赤是赤子,即小孩;良是良家婦女。以下Sally挑選了一些特別故事跟我們分享。
先談孤兒,其中有個小女孩14歲,是一名童養媳,自幼已嫁到香港。童養媳的意思是小女孩會在夫家長大(通常要幫忙做家務),當「丈夫」長大成人後就會娶她為妻。不過,這女孩因某年她在鄉下的媽媽生病,當她回鄉探親後再度返港,夫家的人說已再沒能力撫養她,令她頓時流離失所。「最後的結局是她被母親接回去了。」她翻閱資料後補充道。
合法買賣妹仔
有一個名詞叫做「拐子佬」,現在已經比較少人說,但在昔日香港,此種無良勾當不時發生,如以下這個案正是一個小女孩險被拐子婆擄走。Sally一邊翻看舊紀錄一邊道:「當時這個小女孩跟媽媽搭船來港,一個女士坐在她們旁邊,搭訕指若那媽媽把女兒賣去新加坡,會有一筆可觀的金錢,但遭那個媽媽拒絕。」沒料到拐子婆老羞成怒「強搶民女」,胡扯兩人已完成交易,要把女孩帶走!由於兩女各執一詞,事件最後鬧到華民政務司署。「女孩經署方暫託在保良局,到調查清楚後,才把那個女孩還給親生媽媽。」她慨嘆。
這故事也反映到當年買賣妹仔為合法生意,而舊時不少女孩子就這樣被賣到大戶人家成為妹仔,斷送一生。「根據紀錄,有些妹仔被轉賣很多次,例如3至4次都見過!最後連她也不記得原生家庭在哪裏!」通常女孩來到保良局,都不是因被賣,而是涉及刑事如被主人虐待等。
談到孤兒,電視劇經常見到一些貧困父母,狠下心將初生孩子放在一個籃中,再棄於慈善機構門口,是否真有其事?Sally聽了反應很大:「嗱,我專門問過張瑪莉(1975年香港小姐冠軍,在保良局長大),她說舊時的確有這情況,但非大家想像中那樣經常發生。由於不知這些孩子的父母是誰,所以他們的姓氏可能會跟隨該屆的總理,或者姓『保』!」孤兒來到保良局,最後可能被領養,或一直住在保良局至18歲為止。而領養方面,舊時因有傳宗接代的思想,男仔通常較為搶手。「人們總希望有個男仔來繼承自己。」她嘆道。不過,現時來領養的人,不單不再重男輕女,甚至在等待領養的小孩,一般都較想領養小孩的父母人數要少,可說「供不應求」。
婚姻配對服務
其次要談的是婦女。隨着時代進步,局方一些服務已消失,例如專門做婚姻配對的「領婚服務」。流程通常是先有單身女士來保良局,向職員講述她的擇偶條件,然後由局方代為登報徵婚。若男士有意,他們會先寫信來,簡介一下自己,然後寫明自己有什麼要求。保良局會代做面試篩選,又會做一些資料核實的工作。當找到合適的,雙方見面後又情投意合,通常在數個月內,兩人就能在保良局的主席或總理見證下於局內成婚。展覽場地有兩封男士數十年前的求偶信,他們有人表明自己「不嫖不賭」,也有人坦承妻子未來必須隨他「回鄉養豬」。
時下的交友App,不少人的網上履歷都有虛假成份。當年的男士,會否也有這種情況?局方又如何核實資料?
Sally想一想說:「我們通常要對方請來擔保人,而最常見的擔保人是他們工作單位的老闆。」如果出了亂子,有什麼保證賠償嗎?「噢,那又沒有。但以前的社會視『擔保』、『發誓』為很嚴肅的事。」
時代轉變,當代流行自由戀愛。而保良局最後一次透過「領婚」嫁女是在1971年。
雖然保良局由始至終的服務對象都是婦孺,但有時一些可憐的伯伯都會得到援助。她不徐不疾地道:「譬如有一個個案是,一個伯伯在很小的時候被人賣豬仔——好像是賣去新加坡。到他年老時,主人不要他了,他被送回香港,在街頭顛沛流離,輾轉被送到保良局。」
最後,談一下Sally的入行經過,她早年在港大畢業,獲得中國文學及視覺藝術學士學位,之後到中大修畢文化管理碩士課程。她在本地不同展覽廳或博物館工作了十多年,足跡遍布中大文物館、亞洲協會、賽馬會博物館等。她在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工作了約3年。
撰文:譚淑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