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24日

張綺霞 訪談錄

薄扶林原居民後代高永康 實現牛奶公司30年前保育計劃

港島西山頭曾綠草如茵,陣陣海風為炎夏降溫,千多隻牛在不同角落悠閒吃草,孩童則在草坡上嬉戲,附近的居民每天可喝到新鮮牛奶。可是隨着本地養牛業在上世紀末北移,風光不再,但曾在牧場旁生活過的薄扶林村村民高永康(Nigel),對此仍有印象。

他從千禧年初就與同樣醉心歷史的村民挖掘社區故事,了解牧場被遺忘的過去,隨後更成立非牟利的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與香港明愛投得牧場高級職員宿舍的活化項目,成為今年開業的薄鳧林牧場(鳧音扶,為薄扶林原名)。原來牛奶公司遷出前曾計劃把舊建築群保育成牛公園,但沒成事,要三十多年後才由他們完成。

 

1886年,蘇格蘭醫生文遜(Patrick Manson)有感港人缺乏牛奶補充營養,與5名商人在1886年於薄扶林山谷興建牧場,看中這裏有多條溪流滙聚成瀑布灣,水源充足,而位處海拔400多米也帶來涼風,適合養牛。起初只有80隻,多年來不斷繁殖,最高峰有3000隻。他曾形容這裏是「impossible land」,因為在斜坡上養牛是世界少有。牧場用當時的高科技營運,很早就有人工受孕和疫苗,用牛糞養草,地方不足,甚至興建兩層高的牛房,讓牛透過斜道走進內居住。

從前整個港島西山頭都是牧場範圍,廣闊的草地有6個維園那麼大,從瑪麗醫院、沙宣道一直延伸至現今南區華富邨和華貴邨一帶,薄扶林牧場是當中的主牧場,範圍延伸至附近的置富花園、碧瑤灣,1887年建成的高級職員宿舍名為「寶馬」(Braemar),原是牧場核心建築之一,附近有其他宿舍、機房、鍋爐房、牛房、奶房、辦公室等,1986年牛奶公司終止牧場營運後,建築因而荒廢,漂亮的「寶馬」大宅長滿植物,被鐵板圍起,旁邊變成工地,大家都不為意其存在。其後牛房和辦公室被香港演藝學院活化,惟「寶馬」一直被丟空。

疑因非法入境者遭殃

Nigel本身是測量師和工程師,在2005年修讀港大建築文物保育碩士,開始挖掘自己成長村落的歷史,結識到一些對保育同樣有興趣的村民。他準備畢業論文時跟街坊聊起,才知道附近不少牛奶公司遺蹟仍被保存,卻沒有人管。他們進內查看,發現破損嚴重,懷疑曾有非法入境者留宿,在「寶馬」內煮食起火,令牆壁被燻黑,珍貴的木地板近乎全毀。

後來他們得知政府有意清拆薄扶林村,決定在2009年成立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小組,發起「留住薄扶林村運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社區的價值,例如為此地的火龍紮作申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又撰寫計劃書,跟區議會爭取保留和重修「寶馬」和附近的建築,但未能成事,隨後這建築群被納入活化計劃,他們在2015年找上在村內有服務據點的明愛一起申請,目標不只是保育牧場建築,而是以此為基地,保育這個社區乃至整個文化,雖然大家都是零經驗,膽粗粗嘗試竟成功中標,喜出望外。

經多年籌備,薄鳧林牧場在今年4月開始試業,預計年底正式開幕。投得項目後,明愛社工協調不少村民參與,一些舊員工的後人亦跟他們聯繫,發現很多讓Nigel感動的故事,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一任經理嘉士理。

牧場停止營運是嘉士理最大遺憾,團隊透過一位郵差舊友跟他聯絡上,但對方不願意說太多。「他對這個地方有很大恨意,也是因為很有愛的關係,他自六十年代從低做起,整輩子都在牧場。」

牧場曾經發生兩次牛瘟,其中一次令嘉士理染上可致命的炭疽病毒,在山頂醫院住了一段時間才康復。好不容易當上經理,打算迎接牧場成立100周年,卻遇上置富花園的發展計劃,最後所有人被迫離開,他退休後住在北潭涌一間小屋,那間屋名為寶馬,可見其緬懷之情。

在嘉士理過世後,團隊輾轉從他的後人手上獲得其珍藏資料,發現牧場的命運可以不必如此。「他們撤出時其實想找人承接,更曾找顧問公司研究如何將這地方轉變成主題樂園和教育中心,讓人在裏面看牛和吃東西,是八十年代的活化概念。」Nigel看着這些文獻,不禁慨嘆:「多年前的理念,今天才有一些可實現,但很多建築已經消失。」

張保仔幫居民建祖屋

許多人以為薄扶林村只是寮屋區,但其實歷史比香港開埠更久。Nigel是原居民的第四代,太爺是混血兒,做過警察,其後辭職申請鴉片牌,在這裏定居和批發鴉片。以前在薄扶林村居住的人,部分有着複雜背景,例如有村民提及自己的祖屋是「張保仔」幫忙興建,「很多薄扶林村的人都在這裏住了很久,卻沒有紀錄、沒有祠堂、不知大家的歷史。」

興建牧場後帶旺這區經濟,更多外來人口遷進,有些是來做生意,有些是不獲分配宿舍的低層職員,由於這裏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居民比較開放,慢慢形成熱鬧社群,小小的地方已有兩間茶樓、3間茶餐廳和3間鴉片館。「村民有2000人,加上牛奶公司的千多名員工,共有4000人在此居住。」

牛奶公司每個月出糧兩次,每到出糧日,薄扶林村都會很熱鬧,很多小販從鄰近地區走來,在大街擺賣,吸引員工消費。「地攤竟然可以賣燒味,賣了十多年。」他仍記得,在牧場帶旺下,大家的生活都過得不錯,「七十年代在大街做生意的小朋友已經戴貴耳機聽音樂」。要電新潮「太空頭」,機器只是中環和這裏有,Nigel的玩具更是昂貴的電動車。

義務推動保育17年

牧場和村民的生活緊密連繫,牧場內長年有熱水供應,村民都前往打水。交通不便,村民會搭牧場的便車出外看醫生。牧場更成為孩子的遊樂場,早年山頭曾設置纜索運糧草,大膽的孩子會坐在糧草上,更常有孩子坐在紙皮從山坡上滑下(有點像今天的滑草)。每逢有雪糕做好,Nigel總是託牧場工人第一時間購買,有新產品他們總是率先嘗試,例如八十年代全港首創的雪糕月餅。

隨着牧場停運,這些全部成為回憶,但當他們投得項目後,竟吸引更多人聯絡,試業後引起不少迴響,亦帶來許多故事。「許多人都是在這裏的基層家庭出身,其後離開上樓和發展,在參觀時一邊看建築一邊回想從前的生活,流下眼淚,更有人成功透過我們找回失散多年的母親。其實這裏的故事不只是與牧場及薄扶林村有關,更與全香港有關。」

從歷史研究到推動保育計劃,他投放了17年時間,整個村民團隊都是義務幫忙。他們希望活化項目可由村民主導,委員每個月開會一次,居民則每兩個禮拜開會一次,許多事都要先諮詢,花不少時間讓村民了解決定,以示尊重。小組的核心成員更經常自行開會、見牧場的舊員工、做研究等,「因此做得很慢,所有工作都是10年起跳。」

多年來公餘時間都投放其中,他認為值得。「我沒有小朋友,但也想為下一代做些事。住在這裏,很自然想保護這社區。我最想社區能有機地不斷延續下去,雖然每個人都有離開或留下的決定,我只想爭取在其滅亡前多做一些東西,讓社區的人有更多時間適應這轉變,後來的人怎樣用它,是他們的選擇。」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