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
林文婷最近畫了一幅畫送給九龍倉,是個人水彩畫創作系列《你告訴我你看過的湛藍星空》的其中一幅,「我嫲嫲去年年尾臨終時,我在英國透過視像電話跟她作最後對話,她在彌留階段忽然說:『藍天上有好多星星……』她說那句話時,就像小朋友第一次看到美麗的東西一樣,非常讚嘆。」林文婷帶點哀傷說。
「我嘗試去思考她當時看到什麼。她說出來的是語言,有很多可能性,是怎樣的藍天?有沒有白雲呢?我們想到的星一般是五角星,但她看到的又是什麼?星星可能只是一個光源而已。所以,我不斷去想她說的那句話,就像歌詞一樣,忘記不了。我透過畫畫過程,去探索語言、文字、圖案之間的關連和衝擊。」
林文婷和嫲嫲感情深厚,2015/16學年參加「九龍倉藝術獎學金計劃」的作品是《傳承》,「那幅畫所畫的是嫲嫲和弟弟的手,還有她以前種的菜的圖案。當時純粹是記錄,表達方式比較傾向於呈現一些東西,顯得有點拘謹,畢竟當時還在學畫畫。」她得到獎學金後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念書,以純藝術一級榮譽成績畢業。
「記得每次離開香港去英國,嫲嫲總是準備很多食材,比如去了核的紅棗、摘了蒂的冬菇等。記得她還叮囑我:『見識世界,照顧自己。』更特意教我煲山楂水。」從林文婷的語氣聽得出,她很掛念嫲嫲,難怪她將這幅畫送給九龍倉。
林文婷一家是西貢原居民,父親愛好攝影等藝術,雖然無緣投身其中,卻透過身教培養女兒對藝術的興趣。「記得小時候,他帶我和妹妹去偏僻鄉村旅行,一住就是一星期,在裏面看村民從事一些民間藝術。我想,這些回憶令我自小產生對藝術的興趣吧!」
精采留學歲月
談起2016至2020年的倫敦留學歲月,林文婷情不自禁說:「非常精采!我選擇倫敦,就是想選一個最有衝擊性的地方,無論學習還是體驗文化都好。倫敦最特別是,齊集一班想去那裏增加體驗的人,所以,我當時除了返學讀書,還經常四處看舞台劇、音樂劇。雖然跳舞不是我讀的範疇,但我明白到藝術語言是共通的,要了解其他媒介的美麗之處,懂得欣賞他們,建立一套自己的審美觀和想法。」
從學習體驗上,林文婷和鄭睿清大同小異,「最重要是朋輩間的影響,那裏的老師也一起學習。在倫敦看到原來有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令我覺得藝術創作不是每日朝九晚六,坐在工作室死畫就會做得好,應該離開創作空間走上街頭,去看看展覽也好,透透氣也好。」
她坦言不再聚焦於個人成就,覺得個人身心和創作上的發展更重要。「留學令我變得成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回香港還不到一年,現在靠教小朋友畫畫和教英文賺錢,另外就是參加一些畫展。」
她好幾年沒有在香港過冬天了,以為小時候吃過的炒栗子已經消失,「今年我才發現冬天依然會有。我知道這個地方的變化是很快的,而我自己的心境也不同了!」
香港近年不斷有新文化地標出現,比如M+、香港故宮博物館等,「我離開香港4年,見識和人脈都不是很深,這次回來看到不少新博物館,但其實不少藝術家也搞很多活動和展覽,甚至藝術節等,這些藝術活動過去都在,但現在更多元化,跟倫敦一樣刺激。」林文婷興奮地說。
同樣生於1997年,林文婷對無緣體會的殖民地香港很好奇,甚至在倫敦讀書時已經開始搜集相關物件。「我在英國時已經有搜集以97回歸為主題的東西,包括從eBay或街頭的舊書店,買了不少97回歸的毛巾、書、明信片等,最特別是一本1997年的日曆,365頁都有香港的景物。這些東西都跟着我回來,走到哪裏帶到哪裏。」
雖然對1997年的印象很模糊,但有一點卻記憶猶新,「記得(回歸)10周年,有張免費的主題公園門票給我,我感覺自己跟香港是同步前進。」
林文婷、鄭睿清出生和香港回歸都25年了,希望這裏將依然是一個多元、充滿機會的國際大都會,讓不同的人在這裏尋找自己的夢想。當然,一切還得從開關開始。
林文婷(Vanessa)小檔案
出生年份:1997
中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藝術學士
撰文:吳雄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演繹節氣之美 星馬風情法菜 |
上一篇: | 鄭睿清創作增加人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