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5日

吳雄 訪談錄

鄭睿清創作增加人文關懷

藝術家觀察力強,容易觸景生情,現實生活是靈感之源。目前在NGO組織工作的鄭睿清,坦言自小就感覺行先,而且觀察力強。「小時候不太理解人的情緒,也許當時不夠成熟吧!只有對人們情感的好奇,卻始終找不到答案。」於是,她透過畫作將所見所感畫下來。

她2013/14和2014/15學年都有參加「九龍倉藝術獎學金計劃」,首幅作品是《是非》,表達人們講是非現象;第二幅《兒戲》(Kid's Stuff)諷刺各強國你爭我奪,行為像小孩子爭奪玩具。從這兩幅作品能看到鄭睿清的貼地眼光,不純粹注重藝術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帶出一些訊息。

2015年她獲得獎學金入讀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修讀藝術動畫設計學士課程,在香港分校讀完兩年,到儲夠生活費便去美國繼續餘下兩年的學業。在美國兩年,開拓了鄭睿清的世界觀,不再只關注身邊的人與事,也決定了今天投身NGO工作的方向。

「沒有那筆獎學金,我沒可能去外國讀書。我不是說香港不好,但成長過程只呆在一個地方,所見所聞有局限。當你去過不同地方,才會深深明白各地有不一樣的問題。所以,我們真的要參與其中,去解決一些問題,跟身邊人互動。」鄭睿清認真地說。

「中學時代讀藝術,比較注重學術性多些,作品講究真善美。可是,如果你沒有在社會體驗過,就去講真善美,其實是很離地的。」她停一停再說:「我在美國讀書那兩年,印象最深刻是一名黑人和白人混血兒,他個性很悲觀,儘管他的黑人爸爸是一名醫生。」

感受多元文化

那位同學經歷的事在港應該不會發生,鄭睿清想一想說:「他家境比較富裕,生活在白人社區,自小對身份認同有很多疑問,所讀的學校也忽略少數族裔,因此他的苦惱沒人能理解,甚至有點抑鬱。」她嘗試安慰對方,結果得到意料之外的反應。

「他說:『你唔係我,你無感受過我所感受嘅!』當時我覺得沒有他的經歷,真的不能開解他,只能嘗試跟他好好相處。」大三那年在喬治亞州薩凡納市就讀,大四則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讀書,讓她感受到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

鄭睿清回憶說:「始終讀的是國際學校,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去到外國發現世界更大,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問題,令我在創作上會想法多一些,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我的作品會多些關懷,主要是與人有關的東西,而不是小時候的作品,只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故事。」

「薩凡納和亞特蘭大氣氛都好,有來自不同地方、種族的學生。我三年班在薩凡納躲在電腦房拚命畫動畫,四年班在亞特蘭大上學時,真正感受世界的不一樣。整個城市非常包容,市民、同學對不同文化很有興趣,不同機構之間的交流也頻繁。」

她2019年畢業後便回港,並參加在「海港城.美術館」舉辦的九龍倉藝術獎學金計劃畢業生聯展「線韻」。為何選擇回港工作?1997年回歸前幾天出生的鄭睿清說:「我在外國的經歷,令我更明白到參與的重要性,所以回來香港,因為我喜歡這裏。」

鄭睿清不諱言感覺經歷了近年香港所有重要的變遷,一出生就經歷了殖民地回歸的歷史,她極力想尋找過去香港的味道,「可惜,很多舊樓都拆了,我經常去老區走走看看,希望能找到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她帶點感性地說。

不過,鄭睿清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大學生涯給我最大體驗是,創作上多嘗試去講不同故事,這些故事沒有對與錯。可以說,讀完書對黑與白概念模糊了,看到了黑與白以外的更多色彩。」她深有感觸地說。

對於將來,鄭睿清有清晰目標,「作品要有感覺,一定要參與其中。如果起初加入畫廊的話,我大部分人生會跟藝術家交流,可能會走得商業些。我覺得生活體驗更重要,我可以用公餘時間去創作。我現在有財政自由,想透過我的工作豐富人生,在公餘時做一些有感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現在工作得很開心。哈哈!」

 

鄭睿清(Helena)小檔案

出生年份:1997

中學: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學歷: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藝術動畫設計學士

 

撰文:吳雄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