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
校長作為一校課程領導,觀課、評課都是工作日常。我最近觀摩了一些新老師的課堂,很想記下一些觀察與反思,與教育同道作專業交流。
常常有人問:「究竟有沒有優質課堂的樣板可以借鏡?」
想法過時
我不相信優質課堂有樣板,因為課堂教學本來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就算是同一位老師,使用同一份教材,在兩班不同學生中施教,效果也可能迥異。
我曾見過有老師看見其他同事使用合作學習策略,很成功地帶動學生的學習氣氛,學習效果非常好;誰知當他在自己的班上嘗試,卻一開始就碰釘,花了半堂也未能完成分組,更遑論進行有意義的合作學習。
雖說優質課堂沒有樣板,然而優質課堂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現代課堂不以知識傳授為主,所以單向教學多數不會被評為優質課堂。
有些老師仍相信「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遞者,這種想法未免過時。要知道老師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他們隨後自發在網路上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遠比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學到的更多。
因此,如何引起學習興趣和動機是個大課題。老師很容易將學習效能低歸咎於學生學習動機低;老師必須明白,提升學習動機也是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起承轉合
看一堂課的編排如何,就能看出老師的「功力」如何!起、承、轉、合,說來容易,做起來也挺花功夫的。一個有趣的引子,能叫學生充滿期待地學下去;承上啟下的學習活動,使學習更具連貫性;適時轉換教學策略,時而老師講授,時而學生討論、滙報,學生更能投入學習;整合部分既是一堂課的圓滿結束,也為下一堂課埋下伏線。
疫情期間,當網課逐漸成為常態,老師們必須反思課堂學習的意義。
假若課堂只是單向的傳遞知識,難怪一些不明白教育的人會認為上實體課可有可無。
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優質課堂不可缺少的一環,這些互動只有單純的目的,就是為了共同建構知識。
我觀摩過一些有分組無討論、有分工無合作的課堂活動,都不能達到共同建構知識的目的。課堂上老師提出扣連學習要點的題目,學生將課前預習的成果與組員分享、討論;然後進行小組滙報、老師點撥、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交流;最後由老師或學生總結所學。這樣的起、承、轉、合包含了優質課堂的元素,也達到了共同建構知識的目的,且善用了面授課堂的優點,值得教育同道參詳。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內務秘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