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25日

吳桂生博士 心理教室

囤積症心理學

郵票、玩偶、模型等相信是不少人收藏的心頭好;然而,如果物品堆滿全屋,雜亂無章,甚至影響家居衞生和引發安全問題,這樣可能並非收藏嗜好這麼簡單。

囤積症於2013年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正式確認為精神科疾病。與收藏家不同,囤積行為圍繞着一些沒用的東西,例如膠樽、購物袋、別人棄置的家居物件等等,佔據居所大量空間。

筆者曾處理過一宗個案,一位年過七十的婆婆,早年經歷戰火及家人死亡的創傷,慣常收集別人棄掉的東西,由家居用品、食品以至破舊的衣服,並將其珍而重之,完全不理會家人的解釋和勸阻。

由於這習慣令衞生環境欠佳,婆婆最後不幸患上了嚴重的細菌感染,併發器官衰竭離世。

研究發現,部分囤積症患者的成長過程中均有創傷經歷,例如童年時經歷虐待、物質匱乏、性侵或是成年後喪偶等,而另一部分的患者雖然沒有類似的創傷經歷,卻缺乏一個健康穩固的社交網絡和來自人際關係的情緒支援。

一般人以為長者有較大機會患上囤積症,但很多研究證實,大部分患者在年輕時已經開始出現輕微囤積行為,而症狀會隨着年齡增長變得更加嚴重和明顯。

患者會藉着囤積物品來填補心靈上的空虛和一直以來缺乏的安全感,因此不難明白,要求患者丟掉所有物品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面對長者的囤積問題,鄰居會討厭和遠離患者,家人可能會責備他們。

心理學家相信,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筆者鼓勵大家可以理解一下行為背後的成因,或許能對他們有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協助尋找合適的社福支援,幫助他們重整生活,走出困境。

作者為腦神經心理學專家

www.drsamng.com

 

[信健康] 釋放囤積走出困境,心理訊息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