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
疫情下,大家無法出外旅行。但其實香港也有很多具異國風情的社區,如九龍城是小泰國,中環蘇豪令人恍如置身歐洲,尖沙咀像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縮影,近年還多了非洲商店進駐。在重慶大廈可以吃到加納(Ghana)傳統菜式,旁邊的美麗都大廈則有非洲雜貨店,甚至可到那兒的髮廊弄個辮子頭!此外,由難民變為投資銀行分析師的津巴布韋人Innocent Mutanga,在山林道開設了香港非洲中心(Africa Center Hong Kong),定期舉辦活動,造就不少異國情緣。
走近尖東,還有一間開業多年的好望角南非茶專賣店,該店由一名「南非通」香港人營運,專賣「南非國寶茶」Rooibos Tea。
展開這旅程前先醫肚,到重慶大廈的Ghana Locals找店主Tess。
她早已準備了一客「富富」(Fufu)招待記者,這款富富,將木薯搓成的粉糰浸在高湯內,佐以雞塊食用。富富的口感有點像煙韌版的薯蓉,雖然她笑笑口說:「不辣的!」但對於不嗜辣的廣東人來說,還是蠻辣的。
富富是她的香港客人常點的菜式,正如泰國冬蔭功湯一樣,Tess笑指「只要好吃,平時不吃辣的人也不介意它辣」。記者的感覺也如此。加納菜常配以高湯佐膳,有花生湯,還有輕湯(light soup)、棕櫚仁湯(palm nut soup),以蘸汁的方式去吃。最辣的是胡椒湯,連她也禁不住說:「真的很辣,非常辣!」
口味偏辣喜歡加薑
普遍來說,加納家鄉菜偏辣,他們甚至會喝鮮薑汁。這次她亦準備了一樽薑橙汁給記者,在加熱後於近日嚴寒的天氣下喝進肚,頓時全身發熱。
為什麼加納人嗜辣?「我猜是純粹喜歡辣的味道吧,而且小時候聽人講,辣可驅除身體不好的東西,如果你因病而變得沒有食慾,這時吃碗辣湯——由薑、番茄、洋葱、蒜頭、鮮魚煮成,那麼你很快就能康復過來。」
但Tess笑着補充,不是所有非洲菜都辣,「東非菜就不太辣」。
加納菜其他常見的食物還有Jollof Rice,那是一種紅色燉飯,常配以雞塊或其他肉類及不同配菜佐食。「全個非洲,你都會找到這種飯。這種飯的重點是做得乾身,加入番茄及香料製作。」另一種流行的菜式叫做egusi燴飯,「egusi是一種瓜的籽,我們加入紅棕櫚油(red palm oil)去煮。除了紅棕櫚油,非洲菜最常用的還有椰子油。」
訪問在剛過去的周日中午約1時進行,在疫情及寒冷天氣警告下,餐廳客人不多。Tess指平時餐廳的客人,佔五成是香港人或白人。物流鏈早已受到影響,她想要的食材很難運到本港,或者運費極昂貴,她不諱言:「我都想加價!」
每天早上,Tess就會在店舖作準備,煮食過程不需要任何食譜,一切已在她的腦袋裏。Tess憶述,加納女孩普遍在7歲已要隨母親入廚房,「有些男孩也要入,但女孩是必須的。」她停一停再說:「女孩這時是母親的幫手,從中你慢慢學會如何做家常菜。」在大概11至13歲,她已經能獨自煮一餐給家人吃。
她在港開餐館4年,來港則已近20年。「我是隨未婚夫(現在的丈夫)工作而來港的,在重慶大廈開餐廳,是因為我想體驗一下做生意是怎麼回事,加上發現香港沒什麼非洲菜館,就開張了。」她的丈夫也是加納人,兩人育有4名子女,全部在港上學。
難民變投行分析師
香港非洲中心位於山林道的一座舊式大廈裏,Innocent Mutanga是中心的創辦人。他的故事很傳奇。
來自津巴布韋的他,自稱因大約10年前參與當地有關總統選舉方法的政治活動而遭綁架,帶着25美元於2013年逃難到香港。他是本港首個成功入讀大學的難民(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現時在一家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
香港非洲中心至今已經營運了3年,期間舉辦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動,最大眾化的是非洲美食午餐及晚餐聚會,有時甚至是混合形式,如日本與非洲的fusion菜,價錢由百多元至二百多元不等,非常親民。
除了可以品嘗非洲菜,也有各種遊戲活動,讓不同國籍文化的人交流。此外,中心也有烹飪班、藝術課、跳舞課、非洲各式語言班等。當然,在疫情下,這些活動已大多改為網上進行,午餐晚餐聚會改為外賣,再在網上交流,也有不少活動被押後。
他們也與學校、企業等團體合辦很多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後,參與人數不再受地域或課堂空間限制,所以數量是增加了,例如有些人本來只是自己一人參加的,但因改為網上活動,他的家人也一起來看看,所以若計社會影響力,網上活動的影響力無疑是更大的。只是,若說到利潤,那是減少了的,甚至這兩個月都要虧蝕。」中心以自負盈虧的形式經營。
活動包括教授非洲不同語言的興趣班,參加的主要是什麼人?「他們多是香港人,來學非洲語言的原因,最大可能是因伴侶是非洲人,也有人準備去非洲旅行或工作。」而當中最多人想學的是史瓦希利語(Swahili language),它是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的官方語言,也是非洲語言中使用人數較多的語言之一。非洲語言極多元,即使Innocent本身已懂非洲12種語言,卻不包括史瓦希利語。「史瓦希利語是東非語言。」他的家鄉津巴布韋在非洲南部。
文化習慣大有不同
中心既然舉辦聚會,自然也成為不同種族男女互相結識的地方,「這是我沒有預計到的,很多人在這裏認識後,拍拖然後吵架,有時會找我調解。什麼背景的人也有,非洲人、香港人、日本人、韓國人。最多的是非洲男生與香港女生的結合。」
他強調,這類異國情緣最大的爭拗源頭,通常都是與女生的家庭有關,「香港女孩很重視家人的意見,這些父母因男方的膚色……變得對這段關係不支持,甚至蓄意破壞這段關係。男方則不明白為何女方這麼重視父母的意見。假如這些家人能夠開明一點,摩擦就不會那麼大。」他解釋,在非洲,孩子自小已學會獨立,很少人如此倚重別人的意見去生活。「華人父母有時更要女孩在父母及男方之間二選一,非洲父母不會這麼做,他們比較關心雙方有沒有愛。」
他並指,在養育孩子方面,很多華人家長也喜歡為孩子規劃未來,「非洲人則傾向讓子女發掘個人興趣,走出自己的路。因此,你可見香港沒什麼藝術家及企業家,因人們欠缺創意。」他批評道。
問Innocent有沒有跟香港女士拍過拖?他點點頭坦白地說「拍過好多個」,但現在的太太是日本人。
其他生活習慣和文化觀念,亞洲人與非洲人也大有不同。譬如說是日訪問,他約記者在周日早上10時見面,但最後他的「running a bit late」變成遲到1小時15分鐘。來到後也只一句輕輕的sorry,大概大家的時間觀念不太一樣?但他不同意並嘗試解釋:「不不,只是我有太多會議要開,即使我在巴士上都在開會。」
最後,據講他是首個在香港成功入讀大學的難民,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鑽研到入學規例的漏洞。其實現存體制沒有禁止難民在香港入讀大學,它只是不斷以索取各種資料的方式令你氣餒,有時一些資料甚至要我在7日內回覆。」雖然他已居港逾7年,但他還有兩年才申請到永久居留權。
撰文:譚淑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