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9日

譚淑美 訪談錄

退休銀行家實地研究香港二戰遺蹟

Philip Cracknell是一名退休銀行家,離職前的頭銜是渣打銀行銀團貸款全球主管,退休後他醉心研究香港二戰遺蹟,更在2019年出版了The Battle for Hong Kong December 1941,並打算明年再出多一本相關書籍。

是次訪問,Philip帶記者去港島布力徑一個碉堡探險,只見這個碉堡的鐵門生銹,牆上有不少塗鴉。「港府沒有什麼措施去保護這些文物,不像一些國家會把它們修葺,再向公眾收入場費。好處是,它們看起來更真實。而壞處是,它們的狀態隨着年代久遠,會變得愈來愈差。」他指着碉堡裏的一個槍台,上面的一個支架已塌下,嘆道:「3年前它仍是挺立的。」

今年65歲,即5年前已「登六」的Philip身手敏捷,是日的探險目的地在布力徑一個甚為隱蔽的碉堡。碉堡為二戰的軍事基地,完全或部分埋在地下以防禦炮火,由於要抵擋炮彈攻擊,建造得特別堅固,所以至今狀態仍能保存良好。

在極陡峭的山坡,Philip如孫悟空般一個閃身就爬上碉堡所在地,氣也不喘。「你看這些碎石被嵌在表面,用來作為保護色。」Philip邊解釋邊指着兩個像煙囪的物體說,他並說其中一個「煙囪」用來監視外面情況,另一個則用來透氣。拍了一些照片後,他帶頭走進一條僅可容納一人通過的隧道。

自備金屬探測器

隧道不是很長,走了不消20秒已到達它的心臟地帶。裏面狀況不錯,相信是地點隱蔽之故,卻也有少量塗鴉及垃圾。他指着牆邊殘餘的鐵通遺蹟,「這些是用來承托帆布床的。」早有準備的他,拿出電筒照給記者看。現時,港島有25個碉堡,有部分在海岸邊。

Philip的英語有着極濃重的英式口音,疫情前他和太太每年都會回倫敦住一段時間。說到香港淪陷歷史,他口若懸河:「在形容香港保衞戰時,邱吉爾說過:一點勝出機會都沒有(Not the slightest chance),但他不可以把駐港的軍隊撤離,因這會向外界發出負面的訊息。因此,他沒有調走軍隊,也沒有增加兵力來港,反而向加拿大請求派軍隊來港抗戰。這就是香港二戰的命運,注定是輸的,但也不能未打先輸。」

他在約10年前開始對這段歷史感興趣。Philip的父親在二戰時是一名皇家海軍中尉,1944年曾駐守驅逐艦HMS Undaunted。他的祖父也曾在一戰上陣,官至上尉。而他說自己年輕時也有興趣投身海軍,但後來一頭栽進銀行界,「畢竟更為安全」。

8年前退休後,他全身投入研究香港的二戰歷史,除了出書外,也有跟坊間不同機構合作帶導賞團。早年他更會拿着金屬探測器,到遺址探索有沒有歷史文物。「這些文物有好多,手榴彈、頭盔、衣服鈕扣、炸彈、彈殼,直到現在仍到處都是。」

他用手機展示圖片給記者看,其中一張是一枚英式手榴彈躺在草地上,「我是在赤柱發現它的,我致電警方,那次爆炸品處理課、警車、消防車、救護車都來了,他們在附近挖了一個洞,然後引爆手榴彈。」他指出,「用金屬探測器去找文物,其實都好危險,因若你遇到是一枚手榴彈,而又碰到擊針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他也曾在大潭紫羅蘭山的叢林,發現一枚半個人那麼長的日本炮彈彈殼。

探索中途大發現

另一些有趣的發現是,他做資料搜集時,曾在軍團日記見到一個字眼——Cash's Bungalow。「Cash's Bungalow」的意思是,一名叫做Cash的人的住宅,此地位於大潭,在二戰時它變成一個戰場。「我想知道誰是Cash,而這個地方又在哪裏。」回到英國後,他翻查相關檔案處,終於找到此人及地點所在。

原來這人的名字是Albert Cash,自1930年開始居港10年,能講流利廣東話,是一名消防區長,在1938年調任工務局的工程督察。「我利用金屬探測器,發掘到很多日軍留下來的機槍子彈。」

先在文字檔案發現這戰場,後來再實地考察到證據,他覺得這次研究是一個「完美的結合」。他的網誌也有記錄此事,並形容「我們執到近60枚,實在太多了」。

「Cash離開香港後數月,日軍進攻香港,而其中一個佔據地正是Cash的大宅(Cash's Bungalow),日軍以花園的圍牆作掩護,對着英兵掃射。」有關Cash's Bungalow的詳細位置,有興趣的讀者可到https://battleforhongkong.blogspot.com/查看。「現在它是一個廢墟,被大自然佔領。」喜歡畫圖的他,在記者的筆記簿畫出Cash's Bungalow的戰略位置,「英軍在對面的一個方位,日軍進駐Cash's Bungalow就可以瞄準英軍射擊。」他感慨地說:「這場戰役最後有約20個人死亡。」

戰事中,不少人物背後的故事,令他動容。其中一人為Walter Ivan Cook,「他的父母因戰事移居智利,因此他是在智利出生及長大。但當英國在1939年捲入戰爭後,他選擇離開智利,而跟大約40名有英國背景的智利人,一同回到英國披甲上陣。他後來被派遣到香港,為香港而戰。在城門碉堡戰役(今城門水塘附近),他曾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一名受傷的同僚。在拯救過程中,即使他的肩部中了子彈,仍奮力把同伴拖回去。他在戰敗後,成為戰俘,雖然環境甚差,不夠食物,又到處都是病菌,但他都幸存下來。在被運送到日本勞役的中途,又被美軍的炮彈擊中——因美軍不知道有英兵在日本艦艇中,整首艦艇都下沉了,他還是奇蹟地活下來。勝利後,他因英勇事跡而獲得勳章,並回到智利去。」

為何這位Walter Ivan Cook願意為英國以至香港奉獻自己的生命?

「當英國被捲入戰爭,很多已移居外地的英國人都回到家鄉參軍,他是其中一人。」他這樣理解道。

換轉是他,會否作同一個決定呢?

聽到問題後,他緩慢地說:「我希望我會做正確的決定,但我也希望我能像他那樣幸存下來。而對那時的日本軍人來說,他們是去到願意為國捐軀的境界,因當時他們有個信念,就是為國捐軀的軍人,擁有無上的榮耀。也因此,日軍是很難抵抗的對手。」Philip慶幸地說:「在我的年代已沒有戰爭了,我感到很幸運。」談到他父親那時的海軍同僚,不少在戰場中喪生,假如父親沒有熬過戰火,Philip自言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父親那時在太平洋作戰,親眼目睹日本的自殺式襲擊——他們整架戰機衝進美國的航空母艦……」他的父親在戰爭中,不只幸運地保住性命,也沒有弄斷手腳。

Philip在英國出生,因父親工作的關係(他的父親在他3歲時離開海軍,在消費品公司Unilever工作),他在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千里達、智利居住過。在1985年,打銀行工的他有來港工作的機會。「好像夢想達成,因為我常常都想來香港。」他笑道。回想那時他在英國的寄宿學校,常常聽見同學聊到香港,「他們的父親在香港的滙豐銀行工作,諸如此類。我也看到很多香港的相片,例如維港、港島。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香港是一個很棒的城市。」

他也在香港認識了他的太太Marianne,他不止一次地提醒記者,「她是一名特許會計師」。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