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2日

張總 毋枉管

政治和政論的分別

1946年錢穆在成都寫了一篇文章討論政治家和政論家,認為中國「固貴有政治家,尤要有政論家」。而政論家的標準是「必將於傳統文化深知其意,又能深切瞭解現世界之大趨勢,斟酌中外,權衡古今」,然後才能「高瞻遠矚,發蹤指示」。中國人非先對傳統文化有自信,恐怕無政治新生命可言。

欠中華文化基礎

74年過去了,錢穆亦在香港指導了不少弟子,但令人折服的政論家出現了嗎?政治家人在江湖,必受身後的金權左右,古今中外皆然,政論家在野,比較可以守得穩,三國就有諸葛亮在蜀這位政治家,管寧這位在野的政論家,成為世代的轉接,流傳千古;香港在港英時代,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最有洋氣的地方,可以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成為中西文化融合之地,但實質上,中華文化只是在二戰後南來香港的文化人身上,香港的殖民地教育是無法教育出有真正中華文化基礎的學員。74年後,南來君子皆去矣,留下來是什麼呢,當然有不少有心人,想推廣傳統文化,但有心無力,單是儒釋道最基本教義,亦知之者稀,只有娛樂文化。魯迅時代的人可說:「讀通了易經,才能讀懂中華文化的根。」最少知道易與天地準,能夠海納百川,與時偕行,《易經》太長大古文,只懂白話文的人讀不懂,那讀通5000字的《道德經》,知道「上善若水,唯不爭,故無尤。」簡簡單單十個字,就了解老子精神,能吸引嗎?

深入研究佛學,一段260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可以受用不盡:「心無掛礙,五蘊皆空,修練六度。」這不是迷信,「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的六度,亦只是修身之度。

儒釋道在宋之後,早已三教合一,亦凝練出價值觀,西方吹「普世價值觀」,大吹「自由、民主、人權」,流行了數十年,但2020年的疫情顯示出其限度,變成「自私、民粹、私權」全部有缺憾,真的普世價值,應是中西合璧,總結十二項:「謙虛、審慎、憂患、自律、同情心、同理心、責任心、勇敢、誠實、忠誠、克制、正義。」這是在儒道佛和西方文獻都找得到的,有這些特質,才能合格成為一代政論家。政治太黑暗,太容易迷失,還是論政就好!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