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漫畫家王澤創作的《老夫子》漫畫曾經風行一時,是港人的精神食糧,亦曾搬上大銀幕,由高魯泉飾演老夫子,並由矮冬瓜飾演大番薯,其中大番薯外形笨拙、儍頭儍腦,經常闖禍,又能逢凶化吉,正是儍人有儍福。大番薯,這東西除了是漫畫人物外,更是貧民的救命糧食。記得六十年代初大饑荒時代,糧食供應非常緊張,家中米缸經常空的,那時糧油都是供給制,要去米店憑糧票買米,有時排了半天都買不到,記得一家七口真有斷炊之虞。幸好在農村的姑母偷偷送來一批番薯充飢,有時候家人為了省米,加番薯一齊煲粥,或者上學前母親煮好一兩個番薯,便讓孩子帶回學校作為午餐。幾年大饑荒的日子就是這樣走過來。
出來社會工作後,有時和酒友消遣後,往往喜歡到銅鑼灣的青葉台灣菜館消夜,這店最出名的便是毛血旺和地瓜粥,那地瓜粥我往往不碰,因小時候吃得太多了,真是聞薯色變。番薯又名地瓜、山芋,種類有紅薯、甘薯、白薯、紫薯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明確記之「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番薯的「番」字和番茄、番鬼荔枝、番荽、番石榴、番鬼佬涼茶(啤酒),自然是舶來品,外地引進。
落地生根
據說在明代一名叫陳振龍的人,為了討生活,決定趁開放海禁的機會跑海船,並且流落呂宋(菲律賓)經商,在這裏他接觸了西班牙人種植的甘薯,此物耐旱易生長,生熟都可以進食,於是他偷運薯藤種出境,帶回故鄉落地生根。萬曆二十年,這年大旱,五穀失收,陳振龍上書獻計福建巡撫,結果靠種甘薯而大獲豐收,令閩中饑荒得以緩解,當時禮部尚書兼內閣次輔徐光啟更上書請准種植番薯,因為番薯抗旱耐瘠,平原、丘陵山區或沙地皆宜種植,是饑荒時期的最佳食品,可享「一年紅薯三年糧之福」。台灣的地瓜亦非常出名,據考證是在明萬曆後,由漳、泉二州渡海而來,還有一說是來自日本。台灣人更喜吃地瓜,清代黃逢昶《台灣竹枝詞》更有云「昨夜聞聲賣地瓜,隔牆疑是故侯家;平明去問瓜何在?笑指紅薯繞屋華」之句。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