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吳冠中生於江南,也在杭州首先學習藝術,但他對江南景色的鍾愛卻不單單是出於對故鄉景物的思念,更是因為他在那裏發現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和抽象美。他曾說過童年時喜歡拾石頭投進池塘裏,看那一圈圈擴散開去的漣漪,認為水面產生的弧線十分美麗,可說是他欣賞抽象美的啟蒙老師。
後來他到法國留學,吸收了西方現代美學理論後,更加發現江南是個抽象形式美的「寶庫」。粉牆黛瓦參差錯落的民居建構成的幾何塊面、樹藤穿插流動的線條彷彿狂草書法,以至陽光投射到白牆上的各種虛實影像,都成為吳冠中的繆斯,為他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而他更領略到這些由自然景物構成的抽象元素跟西方追求的純抽象不同,往往多了一份鄉情和詩意,讓群眾容易明白和欣賞藝術,也使他發展出一系列抒情的半抽象作品。
點線面交響曲
江南的水巷多由小橋連接兩岸。吳冠中十分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組成的形式美:由房屋構成的塊面與流水的長曲線相交,拱橋的大弧線穿插在其中連接塊面與線條,形成多變的幾何構圖。在《憶江南》中,吳冠中更以誇張的弧線強調拱橋的美態,因為在他眼中,橋不只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更是自身的投射。他把探索融合東西方藝術的過程比喻為「造橋」,致力造「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
除了小橋流水,更多在吳冠中作品看到的是那獨特的色點。住在北京多年的他,還是很眷戀江南的杏花春雨,常常在春節剛完結時便帶着畫具去江南寫生。初春時分的江南,柳梢初冒新芽,紫藤尚未開花,遠看景致呈現着朦朧又半透明般的冷灰色調,如油畫《水巷》中描繪的寧靜感覺。吳冠中卻在民居窗戶之間加上鮮明的色點,代表居民的日常活動,如曬晾衣服、在河邊打水等;他形容「彩色鑲嵌是畫裏珠寶,人間衣衫」,為畫面注入生活氣息。
吳冠中喜歡以色點點綴畫面,在繪畫交錯纏綿的紫藤、爬山虎這類充滿韻律節奏的線性作品時,往往運用彩點使畫面增添春意,像將要開花一樣,又像五線譜上的裝飾音,具有點睛的作用,這類作品有《東風開過紫藤花》及《牆上姻緣》。這些色點漸漸偏離具象的呈現,側重情感的表達,後來的《朱顏未改》減去線條的運用,只剩下紅、黃、綠的色點和墨點,精煉至純粹的視覺符號,成為吳冠中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他標誌性的用色靈感源自中國民間工藝,可見他晚期的作品雖然漸趨抽象,但依然源於生活,離不開與群眾情感的交流。他以慧眼詩心將生活的日常幻化成動人的樂章,確乎為我們留下一幅幅經典作品。
香港電台電視部與香港藝術館聯合製作6集藝術教育紀錄片《走進吳冠中的江南》,逢星期六晚上8時30分港台電視31播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深水埗入舖大牌檔 留住粵菜「鑊氣」特色 |
上一篇: | 賀歲檔電影顏色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