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17日

白魚 品味‧白魚

時間之重量──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

20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年輕小伙子,我找了一群人到高雄最美的「澄清湖」,那時叫「大貝湖」,因為湖裏有着許多比手掌大兩倍的貝殼。我在湖畔的青草地上,放着幾張約一兩公尺平方的大畫布,突然間,一群人蜂擁而上,用手、腳、樹枝、樹葉,將顏料以畫、印、潑、滾,自恣地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兩個鐘頭後,張張呈現不同的面貌,有具象、有抽象,多元的展現,拼在一起時,則將湖岸和水面自然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幅天、湖、彩繪融合的天然畫面,這就是早期我的偶發藝術(happening)。

轟動世界

「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1946年出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軍人出身的母親,長期以軍事化的強權控制,帶給瑪莉娜巨大的壓力,而這樣壓抑的精神,也融入她往後的創作之中。

自1970年開始,瑪莉娜以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探討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微妙關係,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性,更多次將自己推往死亡邊緣。

瑪莉娜於1974年轟動世界的行為藝術表演《節奏0》(Rhythm 0)中準備了10樣道具,觀眾可任意對她做出任何行為,在受虐的過程中,瑪莉娜內心充滿恐懼,卻始終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力量,而我一樣都不喜歡,它們都暗指着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控制。唯一讓我感到愜意的力量是自主的能量。」這番話說明了她創作背後所追求的精神,表面上看起來是被動、無為的,但事實上,瑪莉娜真正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如寺廟裏的苦行僧一樣,進行一場對於自我的修行。

2010年瑪莉娜於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回顧展作品之一《藝術家在現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只見她身穿一襲大紅、深黑的長袍,靜靜地坐着,與對面椅上的觀眾安靜地凝視彼此。

行為藝術的形式沒有規則,也沒有界限。瑪莉娜每一日在現場安靜地連坐7個小時,挑戰精神與肉體的極限,而隨着坐在對面的觀眾來去遞換,有人茫然沉思,有人尷尬發笑,有人一坐幾乎佔去一天展覽的時間,有人前後坐了21次,並淚流滿面,也有人對瑪莉娜發出挑釁與質疑。但她不被任何情緒所牽動,平靜的承擔着各種「回應」,她澄澈的雙眼如同望進了對方的內心,內觀着自我,也讓紛亂的聲音和諧共處。

拼湊「當下」

相對於藝術形式,瑪莉娜的行為藝術似乎更接近宗教儀式。這是一種完全無關是非優劣的互動,只在於藝術家與觀眾間是否能達到心有靈犀?與她凝視對望的行為,到底算不算是藝術呢?如果以「傳遞意念」為出發點的話,行為藝術當然是一種藝術;然而,這一類難以複製保存,着重於「當下」(present)卻又沒有形式結構的藝術形態,對於觀眾而言,畢竟是一種無辦法衡量的呈現方式。

瑪莉娜用數十年時間拼湊這些「當下」,讓每次看似沒有意義的當下,都彰顯了她的生命主題:「關係」(relationship)。時間是重量,形成了瑪莉娜強大的說服力,讓觀眾相信了她每一次挑釁的嘗試,都具有某種形而上的意義。最終,即使宗教的意味仍強,時間終將她的儀式從宗教層次提升為一種更高的藝術。

藝術是多面向的,最早在南非洞穴發現的手繪圖案,再看埃及法老王時期的壁畫,金字塔(pyramid)圖騰側面的表現,到中國敦煌壁畫結構逐漸複雜。從平面至立體、潑墨到寫實;從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將西方寫實主義(realism)帶到中國;慕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把藝術行為帶到商業領域;安迪華荷(Andy Warhol,1928-1987)把商業行為轉換成藝術,不斷的交替與衝擊現在的思維,將藝術更扎實的傳達,更明白的放送,接着已看不到平面立體的藝術,而是純粹用觀念(conceptual art)和行為來表達。

接下來呢?請大家拭目以待── 藝術的昇華與轉變,是多麼的可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