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
在十多年的師訓經驗中,筆者發現,一般剛進入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對議題探究的認知只限於資料搜集;他/她們按着「有『正』、有『反』而後加『己見』」的公式去預備和撰寫功課,結果三部分各有各說,「己見」與所搜集到的「正」、「反」意見的關聯一般都很弱;這個現象說明,他/她們是未經驗過思辨論證的啟發。
強化二元對立?
這也很難責怪學生,因為筆者也曾多次聽到有關官員和老師是這樣給學生建議的;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只會使學生看不見黑白之間所存在的灰色地帶和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是要透過檢視實際的處境和各持份者所代表的利益取向,以及論證者所引用的參考價值框架,藉此辨識和提出的一些何謂對社會是「好」的判斷和建議之後才獲得的。若不這樣做,「有『正』、有『反』而後加『己見』」的這個公式只會強化二元對立的思維,結果會否有助於強化社會中已存在的分裂呢?若是的話,相信大眾也不會「撐」這樣的「通識科」。
此外,假設老師在課堂上只教概念,而不以身作則地去跟同學思辨,同學是領會不到盧家耀先生所說的「思辨論證」究竟是一些怎麼樣的東西。更根本的問題是:評核的準則是要去檢視學生「回吐」了多少個概念和「正、反」意見,還是學生的思辨論證表現呢?
「通識」的本意是要把學生從單一的知識領域中釋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能培養出整全的人生觀和綜合的視野,譬如說,在考慮到經濟誘因的同時,也明白到道德和倫理觀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構想如何發揮其個人的才能之同時,也兼顧到共同建設美好社會的面向。這些都可以是「通識」所應提供賴以激發思辨論證的場所,只以一句「沒有絕對答案」作為指標是不足夠的。
若上述的基本理念是可接受的話,在現時香港的學制裏,縱使要廢掉「通識科」,也必要有其他類似的設計補上,不過,那將會是費時失事之舉;因此,我們不應再問「通識科」是否「必修?必考?必計?」,而是要去思考「如何修?如何考?如何計?」
這是「通識」的「機」。
作者為教育評論員、哲學博士(教育研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自我價值 |
上一篇: |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 對通識教育科看法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