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第一次看到小魚,是在忠孝東路李義弘老師家的牆上,看到了很有童趣、富有禪味的一張小品,以單純的墨色,簡單的筆法訴說着有趣的人生。
小魚,本名陳正隆,1947年生於台灣基隆。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國畫組,師從曾詔杰、金勤伯、吳學讓、賴敬程、陳丹誠、田曼詩、江兆申、歐豪年等名師。接受過正統藝術科班的訓練的陳正隆,畢業後創作風格深入傳統而別出新意,書畫線條、筆觸既凝練又鬆活,生動靈巧、自成一格,如同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小魚」,不沾染習氣,不隨波逐流。
輕巧小品
陳正隆破釜沉舟的以藝術創作為己志,取材生活、源於生活、忠於生活,以文章、篆刻、水墨、書畫為生三十餘載,年過古稀依然馳騁在筆墨世界。
他的平面作品形式多為輕巧小品,雖不見宏大敍事,卻是意象萬千,別有一番意趣。內容多以竹為創作對象,透過工筆的技巧,將手工松煙墨、壓克力彩,經由二三十層疊染於赭皮紙上,使作品產生靜謐恬適的氛圍。在構圖上,他經常以虛實相應的方式,讓物件與留白、色彩與線條去呼應,無論是單色畫、彩墨表現或純壓克力彩,皆在他獨特的抒情抽象手法下,呈現一幅幅富有禪境的心象景觀。
辨識度高
陳正隆作品的視覺辨識度極強,難以在風格面貌上找到相似的藝術家,勉強來說,可從歐洲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漢斯哈同(Hans Hartung, 1904-1989)的抒情抽象談起,其作品汲取東方繪畫與書法的元素,黑色的線條成為他作品上的重要符碼,而後他亦透過刮除的方式,使線條以反白的方式呈現,陳正隆的作品亦有類似的表現。
漢斯哈同早期的創作受康丁斯基影響,帶有音樂性的韻律感,而後經歷過戰爭,他的線條如傷痕般寓情於畫布上。相較於西洋藝術家以素樸的方式將心境表露於畫布上,東方的藝術家則會經由反省、觀照的方式,滌淨心靈後,呈現放開我執的面貌,因此,陳正隆雖曾遭遇重大傷病,然而在創作上回饋給觀者的,卻是一份超脫與釋然。
超越畫框
作品《七小魚圖》看似自由的墨點一筆畫出魚身,順勢添上魚尾,再以濃墨勾勒主體。墨色的濃淡變化,使魚的形象脫離平面性,展現出靜中帶動的生命精神。畫面右方看似無意的一撇,實則為整體布局中的精華所在,這靈巧的一撇暗示了畫框外的世界,順應題字所言的「魚外還有許多魚」,將觀者的目光帶離畫面,超越了畫框的尺寸,對畫外世界有了無限大的想像,也為此作增添無盡的神秘感,魚群的視線朝向同一方向,令人不禁好奇畫框外是否正發生了什麼大事呢?有一句諺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意指強中更有強中手,那麼「魚外還有許多魚」不只是令人莞爾一笑的短句,更是「小魚」陳正隆以樸實又謙卑的身形面對世界時的觀照。
我的人生有幾個願望,第二個願望就是想成為畫家,為什麼呢?因為當我第一個願望無法達成的時候,我可以實現第二個願望,用我的筆,用我的心,去創造出我想要的世界。
人是感情的動物,不能只用理性去規劃、實行,任何創作缺少了感情,缺少了生活經驗,少了愛,少了恨,少了焦躁,少了興奮,就變得空洞、冷漠、無情了。創作和生活一樣,不能沒有趣味,不能沒有了追求,不能沒有希望!
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就是解構(deconstruction)再結構(structure),有了趣味性,卻少了一份感情;印象派(impressionism)充滿熱情,對生命的熱誠與愛是令人愉悅的;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的寫實畫派擁有完美的技巧性,同時也擁有着對宗教、生命的熱誠,所以是歷久不衰的。
倪雲林(1301-1374)是空靈的,無限的伏筆,每一線條都是生命的悸動與感情的依托,充分的留白帶來無限冥想的餘地。王蒙(1308-1385)以牛毛皴緊湊細膩的筆觸,描繪無限沉重的大地,是一種感情的深沉、生命的熱愛,扎實的付出。中國的畫家胸懷是這麼的寬廣如范寬(約950-1032年),心中擁有大山大水,卻細膩的展現睿智而沉穩的創作。
叔本華說:生命是苦的。為何生命這麼的沉痛,小魚以四両撥千斤的禪境,讓我們享受了另一個藝術的趣味。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