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18日

姚偉梅 教育講論

為香港理財教育把脈

理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消費、儲蓄、投資,以至退休的規劃管理等都是理財範圍,亦是伴隨着人一生的功課,不論你財富多寡,喜歡與否,理財已成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加上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急速,物質生活豐富,消費享樂盛行,學童從小已經接觸金錢及豐盛的物質,如何運用金錢,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及迫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早於2005年報告中指出理財教育日益重要的三個主要因素是:

理財產品愈趨複雜

一、理財工具及產品隨着經貿及科技發展愈來愈多元及複雜,涉及更多的費用、利率、周期、風險等元素,消費者需要擁有更多相關的理財知識及技能來處理日常變得繁複的財務事宜。像香港的金融理財產品由單一的銀行儲蓄服務到現今股票、基金、外滙、期貨、黃金、房產、保險及虛擬貨幣等賣買,少些相關理財知識也處理不來。

撫養長者造成壓力

二、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及人均壽命的提升,使一大群退休的人口較前一代度過更長的退休期,同時出生率下降令較少的工作人口撫養這大群的退休人口,這兩大群人口的理財知識及技能均較以前顯為重要。以香港為例,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推算將由2016年的17%增加至2036年的31%,即十多年後平均每3個港人,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長者,到時男性平均壽命87歲,女性93歲,面對這樣巨大的人口老化壓力,大家均需要具備良好的理財素養,才能保障長遠穩定的生活質素。

理財素養未及水平

三、然而當檢視各國的理財素養時 (OECD, 2016;2017),不難發現未成年人士及教育程度較低者的理財素養都是較低的,甚至一些先進國家的理財素養水平都在基礎水平之下,實有加強個人理財教育的需要。就香港而言,學生的理財能力與觀念亦不理想,例如學資處在2015/16年度共錄得298名大專生破產個案,而部分個案背後的原因是信用卡欠款;另外時下青少年不善消費理財,買心頭好多只源於人有我有心態,或基於追逐潮流的價值觀而非按真實需要花錢,故此有必要提升青少年的理財觀念與技能。

其實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5-2017)所言,理財教育對個人與整體經濟都帶來正面效益。在個人層面上可讓年輕人掌握預算與儲蓄的技巧及控制好支出與負債,使家庭自律地為生活及孩子儲蓄,助長者有足夠的儲備享受退休生活,使投資者減少個人及社會的風險。而在整體經濟層面上,當市民的理財知識水準提高時,會要求金融商品更符合他們的需要,因而促使理財投資工具開發者發展新的優質商品及服務,並增加金融市場的競爭、創新與品質改進;而且已受過理財教育的人亦更懂得分辨金融中介上可能的不合理甚或不合法行為而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因而產生協助監督作用,最終令金融管理制度更臻完善。

理財素養惠及孩子

理財教育在培養孩子掌握正確的理財方法及觀念的同時,還包含了許多品德教育,例如讓孩子懂得賺錢的艱辛、更懂珍惜父母及身邊人為賺錢所付出的努力、自己亦要透過努力學習與熱愛工作來取得合理金錢或金錢以外的回報,以及透過理財學習得到理性思辨解難和明智抉擇的能力。以PISA於2015年對12個國家的15歲學生進行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研究為例,理財素養高水平的學生較低水平的學生更傾向於儲蓄及期望完成大學教育,並且向高科技職業發展。

美國積極推動消費理財教育的團體FoolProof Foundation也強調孩子從小既有理想又會小心謹慎打理一分一毫者較易成為「百萬富翁」,而非單靠「等運到」、「得橫財」等僥幸心態而成,難怪近年許多國家都視理財素養為一項必要的生存能力,並且積極推而廣之。香港教育大學將於5月底發布一系列理財教育網上資源,包括「你和你的金錢」、「理財決策習慣」及「信用卡附屬細則」等,協助學校整全及系統性作為理財教育,並且為家長提供充足資源,多元提升下一代的理財素養,使學生能夠自主理性地消費及作出正確的理財決策,成為講求事實數據的新一代。

是次發布啟動禮將連同第十屆中學商業教育研討會舉行,屆時美國及香港的講者將會分別分享理財教育的寶貴知識和見解。

有興趣的參加者可以在網上報名(http://tiny.cc/uq5i6y)。如有任何查詢,可與廖小姐(電話:2948 8867 / [email protected])聯絡。

撰文: 姚偉梅_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學生學習)、

            社會科學系教授(實踐)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